第A06版:警方周刊

平安出行“畅通指数”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聚焦交通管理热点,打造新一代“城市交通大脑”,解决市区多个交通堵点难题;强化基础设施提升,道路标志标线更规范,提升人行横道“安全指数”;针对交通管理顽疾,创新优化勤务机制,扫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无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交通管理工作上多点开花,成果丰硕,在群众平安畅通出行上狠下功夫,聚焦交通重难点,靶向发力,分步骤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良好的“畅通指数”提升群众出行“幸福指数”。

  强化疏堵保畅,提升道路交通效率

  聚焦交通管理的热点、难点、堵点,为市区“排堵解忧”,是交警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们打造全市新一代交通信号控制中心建设,通过数脑与人脑融合并用,监测全域拥堵点段,掌握交通拥堵特征和成因机制,推动大数据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畅通城市交通‘动脉’。”交警支队科技大队大队长殷明江说,目前共增设5600路感知设备,建设220个全息智控路口,联网联控2097个路口交通信号机,研发应用路口流量失衡、绿灯空放、车流冲突等36个诊断模型,21个交通拥堵路口、8公里瓶颈路段实施了动态可变车道或动态可变限速,在医院周边设置50个动态可变车位。如今,在无锡“城市交通大脑”的运行下,高峰平均车速同比上升9.1%,快速路车均延误指数下降12.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一门“精细活”,交通秩序治理要针对实际,一处一处制定具体措施加以落实。今年,交警部门将20处道路交通拥堵部位治理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再改善重点节点路口50个,绿波线路提升至120条,全面开展夜间小周期、平峰自适应改造,进一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与此同时,在全市持续推进“人行横道关爱工程”,按照规范化、精细化、品质化三类标准进行安全提升。目前,已全面完成3197条主次干道人行横道提升工程和110条人行横道关爱工程建设,全市涉人行横道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8.7%。

  优化道路设施,打造亮丽交通风景线

  道路标志标线不仅是交通设施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的出行“地图”,行人和驾驶人的指示图标。今年以来,交警部门因地施策,结合市区实际地域情况和城市形象内涵,按照全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标准、配置标准和智能交通设施设置及接入标准,开展标志标线提升、全路域亮化、交叉口优化、隔离设施完善、信号灯提升等“五大工程”,共新增交通标志206块、优化交通标线126处、增设反光道钉68处;改善提升交叉口17处,县乡村道口和发生亡人事故的路口视距全面达标,增设隔离栏2.8公里,43个路口开启平峰和夜间自适应控制,打造出亮丽的道路交通风景线。

  为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交警部门开展了高速公路安全提升行动,全面排查护栏护网、照明等方面隐患,加装夜间照明设备,加密主线视觉防疲劳系统和提前预警标志,截至目前,累计更换中央双向三波板护栏248.9公里、双向路侧三波板护栏189.7公里,整改服务区重点部位隐患132处。对长深高速宜兴段48.5公里进行切断式研究,加快推进整改5个高风险路段。

  “围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我们组建了公路医生专家团队,定期评估农村公路安全运行状况,提出改善性治理措施,指导打造综合治理典范。”交警秩序大队副大队长朱晓阳说,今年将把全市隐患最突出的15条农村公路列入挂牌治理清单,确保9月底前完成治理。

  创新优化勤务机制,筑牢道路安全屏障

  严格执法,盯紧看牢抓好路面通行秩序。“我们创新优化勤务机制,实行‘责任区交警’制度,对561名勤务民警落实一人一责任区,常态化负责责任区内的交通违法查处、隐患排查报告、信号检查优化、源头安全监管等工作。”勤务科副科长盛晓丹说,在城区全面形成高峰守点巡线、平峰巡检管控的大勤务格局。同时,科学设置139个快反点,打造1230人的铁骑快反队,打破辖区、警种限制,就近派警、补位支撑,把交通事故的平均到场时间缩短至2分20秒。

  夯实基础,持之以恒整治源头安全风险隐患。今年以来,交警部门注重抓源治本,紧盯重点环节,加大源头管理力度,与交通运输部门建立联合办公、联合研判、联合指挥、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重点企业落实分级分类监管,截至目前对1376家重点企业开展联合约谈、挂牌整治、媒体曝光,对21家企业依法处罚,将安全隐患消除在出门上路之前,筑牢道路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线。

  严格执法,紧盯“两客一危一货”、工程车等重点车辆,农村地区、国省道和高速公路重点路段,以及“一早一晚”、凌晨午后、周末假日等重点时段,严查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等重点违法以及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走快车道等突出违法。今年以来,累计现场查处各类交通违法72.4万余起,其中酒醉驾、超载、超员等重点违法3.5万余起,非机动车违法44.4万起。(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