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把握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

科学赋予文艺家观察世界的崭新视角

  《深潜》  高仲泰 著  译林出版社

  □韩 玲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使得人类探索地球海洋最深处成为一种常规的科考活动。从浅蓝到深蓝,在探索海洋未知奥秘的征途中,科技工作者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由无锡作家高仲泰创作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带领读者领略了我国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展示出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了蓬勃的精神力量,揭示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5月22日,该书的作品研讨会在无锡举行,专家们就科学和文艺相结合,实现高效和跨领域传播,提出了真知灼见。

  艺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互为支撑、完美融合、交相辉映,伴随着时代大潮,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深潜》不仅是一个无锡故事、江苏故事,更是一个中国故事,甚至是一个人类故事,展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不竭的探索热情。”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表示,《深潜》是典型的科普作品,对地球海洋的地质、生物,深海潜水器的研发历程及作业情况,都做了详尽又通俗易懂的介绍。在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看来,《深潜》融海洋、科技、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资料详实,内容丰厚,引经据典,文笔刚健又不失优美,为读者科普了诸多领域的知识,但丝毫没有弱化作品的文学性。“《深潜》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海之窗,呈现出幽深、壮美、广阔、神秘的海底世界,展示出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创研人员的坚定信念、潜海勇士的超强意志、国家对海洋科技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杨海蒂说。

  文艺创作让科学更具亲和力,而科技也让文艺创作展现更多可能性。“《深潜》是一次科学叙事,对科普知识、科学意识和科学家精神做了全方位的叙述。《深潜》也是一次跨文体叙事,将科普的写法跟纪实文学的写法紧密结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说,在书中,高仲泰探索了全新的写作方式。“它打破了文体界限,发挥了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的功能,既有新闻立场的时政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也有以小说、散文两种叙事形式传递出的情感和温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陈佳冀指出,高仲泰将对文学的执着和韧性融入文本,《深潜》体现了跨文体写作的特色和客观、深入、在场的写作姿态及写作立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核心命题。当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就是涉及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键词,文学创作理应作用于时代。“我认为作家和作品之间,有一种缘分。七〇二所在无锡,而我作为一个新闻人,从‘蛟龙’号的研制开始,进行了长达近20年的关注和跟踪报道。中国用20年的时间,成为载人潜水器领域技术先进国家。”高仲泰说,他以前更多地创作历史小说和历史性纪实文学,后来觉得应该书写现实生活,所以转型去写当代题材,写具有时代感的主题,并选择了深潜这个题材。无锡市科协副主席吴立群指出,《深潜》是新时代文艺家把握时代脉动后自觉的同频共振,在激发读者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科学意识的思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