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鸿门·鸿沟·鸿毛

——读《史记·项羽本纪》札记

  □吴立群

  鸿门

  鸿门宴上,项王和刘邦的地位判若云泥。那时项羽,是救巨鹿九战九胜的诸侯上将军,诸侯将见他,“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然而,4年多后,项羽不得不与刘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乾坤何以倒转?

  鸿门宴上,“戏份”最足的并非项刘,而是一对对极具对比意义的“小人物”。

  项伯VS曹无伤。为了曾经的救命恩人,项伯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泄露了次日项羽将攻打沛公的绝密信息。刘邦为拉拢利用项伯,与他“约为婚姻”,项伯接受。此后,昏了头的项伯(原意只为救张良)为刘邦出主意:“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原来,他是鸿门宴的始作俑者!在项伯“善待刘邦”的指导思想及其一手导演下,鸿门宴上刘邦注定有惊无险。项伯“善良”的代价是让刘邦夺了项羽的江山和性命。曹无伤,沛公部下。听说项王大怒,要攻击沛公,就派人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沛公回到军中,立刻诛杀了“欲以求封”的曹无伤。而项羽对于项伯,则没有丝毫怪罪,有的只是言听计从。

  范增VS张良。在鸿门时,范增对于形势的拿捏可谓判断准确、把握及时、态度鲜明。起初,他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鸿门宴上,面对刘邦献上的玉璧,项羽的表现是受而置之座上,范增则是“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与项羽不听从范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在鸿门,还是在后来的鸿沟,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结果,刘邦踏准了历史的节拍,主导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例如,在鸿沟议和、项王引兵东归之后,张良、陈平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听闻此言,本欲西归的汉王改变了主意。

  项庄VS樊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然而,项庄刺刘并未成功。相反,樊哙倒是大义凛然,有勇有谋,最终助刘邦鱼归大海。樊哙是鸿门宴真正意义上的“最佳男主角”。

  综观项羽战队:除了范增老谋深算(但孤掌难鸣),其余乏善可陈,包括项羽;而刘邦战队:除了刘邦刻意表现卑微,其余个个神勇无比。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烧荒式”的统一:地表成灰烬,地下根尚存。项羽是盖世英雄,然而主要表现为一个“战”字(8年间,身经70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面对西周以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偏偏这位曾经极度自信,满以为可以包打天下的“政治素人”,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变得犹豫不决,一再错失良机。于是,表面上分封天下的西楚霸王,在左失范增辅助、右迎反楚或灭楚的“四面楚歌”后,竟很快成了又一个短命的秦始皇;于是,表面弱小的刘邦,在张良等辅助下,终于一步步实现了争天下的野心。

  鸿沟

  鸿沟是中分天下的地理标志线,也是曾经战无不胜的项羽日渐衰微、历经生死存亡的刘邦日趋强盛的分水岭。

  与项王的表里如一不同,封王汉中后,刘邦表面上火烧栈道以明不归心志,实际上是“烧荒式的自我毁灭”,是“烧草存根”。在田荣等率先反楚不久,他已“还定三秦”。汉王三年春,刘邦“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鸿沟分界后,项羽前脚撤兵东归,后脚就被刘邦追来“灭楚”。苏东坡说:“譬如江河鉴物之性,长在飞砂走石之中。寻常静中推求,常患不见。”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心,恰似这“飞砂走石”,明眼人可以从“鸿沟鉴”中得知。相反,项羽之心仿佛处“寻常静中”,这就危险了。

  宋义是个人物。他第一次出场,就既快又准地预言了项梁的“骄兵必败”。第二次出场,是因为“知兵”而被楚王任命为最高军事长官“卿子冠军”后。面对“巨鹿之围”,宋义说:“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为防止项羽擅作主张,他下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疆不可使者,皆斩之!”虽然项羽随后杀了宋义并取而代之,但宋义的远见卓识彰显的是战略眼光,而项羽的直截了当说到底就是战术手段,高下立判。救巨鹿,是块试金石,它试出了项羽的万夫不当之勇。但匹夫之勇不足以承载王业。由此,我想到了吕布。

  在明争之外,刘邦与项羽的暗斗(以刘邦为主导)一刻未停,结果,项羽被导入了“失道寡助”的死胡同。最典型的莫过于利用项羽击杀义帝这一出戏——项羽亲手砍倒了当年项梁听从范增意见树立的“反秦”大旗,而刘邦则全力扶起。据《史记·高祖本纪》:“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于是,项羽被推到了各诸侯的对立面,而刘邦成了匡扶正义的化身。有意思的是,他的后世子孙刘备,在“匡扶汉室”中也用足了这招。

  如果说项羽提出与刘邦一对一单挑足见其可爱又可笑处,那么,杀宋义以及后来放刘邦、杀义帝、绝田荣、宽项伯、弃范增、烹说客、拒乌江亭长(东渡),乃至同意侯公“中分天下”,无不显示他只是个率性的热血男,而非老辣的政治家。

  世事的对比和轮回,在历史的“鸿沟”里,一再激起惊涛骇浪,造就恐怖漩涡。

  鸿毛

  项籍,字羽。鸿毛是鸿雁的毛,比喻极轻。轻与重,矛盾而又集中地体现在项羽身上了。

  广武战事中,项羽深受“彭越挠楚”苦恼,为此,他曾告刘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哪知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结果,轻战重约的项羽罢手了。

  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项羽对多情的虞姬和战功卓著的乌骓马难以割舍,于是吟出了平生唯一传世的一首诗,而且难得一次流下热泪,后人据此演绎出“霸王别姬”,项羽重情重义形象千古传扬。

  乌江边上,天赐项羽救命稻草。面对乌江亭长的东渡之劝,项羽轻生重义,义薄云天。他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啊项羽,你难道不知道刘邦在荥阳之败、成皋之败、睢水之败中,每次都败得一塌糊涂,惶惶如丧家之犬?

  生命最后一战中,顾见曾经的故人、而今的敌手吕马童,项羽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项羽倒下,泰山立起。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在项羽身上失灵了。

  项羽以武名世,但有关他的事迹后来演化出30多个成语。这是文化意义上空前绝后的项羽。

  至此,我终于宽恕了项伯,也不再纠结于侄儿对于叔叔的一再宽容:他们到底是“一家人”,都分不清轻重。

  我们不是当时人,更非当局者,所以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能够旁观者清。但现实中,以项羽为鉴,我们又能权衡出怎样的“轻与重”,作出怎样的“取与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