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灵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
瞄准高端化,促进结构升级。强化传统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培育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环节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需求和应用场景牵引,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深化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推动优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聚焦消费升级需求,通过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瞄准智能化,促进数实融合。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管理、生产、经营、研发等环节数字化应用与改造,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企业上云等示范标杆。建设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
瞄准绿色化,促进节能降碳。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传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推进节能减排改造,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强化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培育创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探索建立“近零排放”工业园区。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原载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