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我所认识的将军(二)

  □项友炜

  吴孟超少将离开我们已经有3年,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二军大副校长、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我时刻怀念着他,因为我和战友们与他有过一年多的交往哩!

  那是1968年春,我所在的“济南第一团”二营500多名官兵接到上级命令,进驻原上海二军大实行军管,任务是:在那特殊时期,保卫这所军校的绝对安全,维护学校及两家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保护各学科的医学专家。

  在我们进驻二军大之前,所有大学生和护校学生已经被分到全军各部队医院,剩下的只有教职员工和长海、长征两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驻部队在校部和医院均成立军管会。进驻的五个连队指战员按统一分工,通过深入走访、促膝谈心、办学习班等方式,引导大家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把精力放到为军内外病人服务上来。

  在长海医院,我们认识了吴孟超。印象中的他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不戴眼镜,手掌很小,话不多,处事低调,平易近人。那时,他已是长海医院的肝胆外科主任了。他每天除了上手术台,其余时间多半在医院的小动物园,在猴、狗、兔、鼠等动物身上做肝脏手术试验。所以,我们找他了解情况都要事先预约。

  因为都是军人,吴孟超与我们交流比较放松坦率。那天,他操着一口福建普通话,主动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经历:1922年8月,他出生于福建闽清县,父亲长年在马来西亚做橡胶生意。5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与父亲团聚,并在马来西亚生活13年之后回到祖国。1940年进入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后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手术刀,拯救被病痛折磨的军人和老百姓。6年大学期间,他没有片刻松懈。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人称“大龄医生”。做外科手术,他专挑疑难杂症,且不怕“砸锅”,每次手术都拼尽全力,尽量做到完美。

  曾担任长海医院军管会秘书的转业干部张金寿在微信中告诉我,吴孟超当年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哩!

  那是1968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吴孟超手拿一封信,急匆匆地来到长海医院军管会,向张秘书报告:“我刚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没有文字内容,只有5.08元的人民币纸币,信封上的邮戳也模糊不清,不知从哪里又是谁寄给我的。”闻言,张秘书也摸不着头脑,沉思片刻后答复:“你回去再好好想想,是否海外有谁给你寄此信?万一想不出头绪,请你写个情况报告,军管会盖个公章,证明你已及时向组织汇报了。你把信的原件和盖章报告保存好,以便日后作物证。”吴孟超听从意见照办了。按当时的形势,凡有海外关系的,一般要先停职,再进“学习班”,接受审查。可军管会从保护专家角度考虑,没有这么做。吴孟超本人也放下了包袱,集中精力钻研医术,做好医务工作。

  在与吴孟超的交谈中,发现他有一套为病人体检的独特方法:摸摸额头有无虚汗,看看舌头干不干,把把脉搏快不快、跳动是否有力,观察小便量多不多、颜色深不深。他对我们说,仅仅依靠抽血化验,不仅容易错过手术黄金时间,还可能因机器检测疏漏而导致误判。专家就是专家!

  1969年夏,因部队奉命北上执行新任务,我们撤离了二军大。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与吴孟超很少联系,但通过媒体知晓,他在肝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猛超猛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享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美誉。我在南京、镇江等地的战友,都曾多次带着肝癌晚期患者前往长海医院,找吴孟超问诊,而他总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待和诊断。如患者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他也会如实相告:“你们送来的病人只能活15至20天,不要在这里浪费钱财了,赶快回去吧,让患者在亲人身边有尊严地离去。”事实证明,他的诊断很准。

  在手术台前,吴孟超一站就是70年,82岁时主持过连续10小时的手术,97岁还做了一台中肝叶3厘米肿瘤切除术。他一生完成16000多台重大手术,让数万患者得到救治。吴孟超穿了七八十年的白大褂、外科手术服和军装,直至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他最常穿着的这些服装,才换成了宽松的病号服。

  吴将军虽然走了,但他那“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