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发布厅

一个组织,一项使命,一份坚守

守好根与魂,续写新华章

  无锡市文保基金会拍摄制作了非遗系列短视频: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山泥人》《锡剧》,省级非遗项目《玉祁双套酒酿造技艺》《二胡制作技艺》《宜兴青瓷制作技艺》。

  无锡城市地标龙光塔修缮后,白天可以观景,晚上全塔亮化,点亮一座城;“荣氏梅园”景观提升,新建“思源台”,告诉世人饮水思源、不忘桑梓;梁溪区荣耀花园内的省级文保单位荣德生旧居修旧如旧,焕新归来,成为无锡市中心一处难得的文化交流平台;江阴名医曹颖甫的故居内,中医史展陈全面提升,成为中医学术交流和坐堂义诊的公益场所……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凝结着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心血。

  以“项目制”推进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这些年来,无锡市文保基金会以“项目制”为抓手,主要资助了“文物本体修缮保护项目”“非遗传承保护展示”“文化遗产展陈提升项目”以及“传承传播项目”四个类别,绩效卓然。

  基金会定向捐赠的龙光塔大修亮化工程、梅园梅林提升工程、荣氏梅园整治提升及“思源台”景观工程、忍草庵贯华阁修缮工程,已成为无锡文保的标志工程、无锡工商家族传承的佳话;基金会资助的吴家浜考古遗址原址保护项目,已成为江苏省探源工程的热点;基金会资助的“祝大椿故居传统戏曲音乐博物馆”和“曹颖甫故居”活化利用、“姚桐斌故居”展览陈列等11项故居提升工程,已成为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中的典范。

  无锡市文保基金会理事长王慧芬告诉记者,除了发力文物修缮,基金会亦注重学术研究,编辑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其中,大型影印文献《锡金军政分府函件》,被评为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非遗瑰宝绽新枝——无锡市优秀非遗项目活化创新案例选编》是非遗活化利用的研究专著,具有开创意义;《悦行无锡·古运河人文之旅》是无锡首部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运河主题书刊……

  构筑政府主导、社会 参与的文保体系

  无锡市文保基金会是由江苏省民政厅登记,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基金会对社会组织及个人为文化遗产保护自愿捐赠的资金和物资,进行募集、管理和运作,组织开展无锡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表彰和奖励活动,资助促进无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考古发掘、修复保护、传承利用、展览展示、研究出版和示范项目等。而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就是要确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拓展捐赠渠道、保证资助有效。

  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社会的合力。据了解,无锡市文保基金会首创“定向募捐、定点资助”的募集方式,使文化遗产保护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基金会的积极努力与大力倡导下,参与文保的力量不断壮大。“五年来,我们筹集资金3076万元,其中定向募集达1512.12万元,已资助活化利用项目48个,资助金额达2300万元,带动各级政府相应投入7000多万元。”谈及此,王慧芬一脸欣慰。

  用好一处名人故居 擦亮更多城市名片

  无锡市文保基金会筹集117万元对荣德生旧居进行修缮,全面恢复旧居的历史风貌,并于2018年在此办公。荣德生旧居于2021年11月24日面向社会开放,已成为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的典范,于2022年被市委宣传部授牌“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扩大荣德生旧居的影响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无锡市文保基金会拍摄了三部历史资料片,堪称“荣德生旧居三部曲”:《向西·向西——荣氏企业西迁记》《荣德生1949:光明抉择》《盛世·一起向未来》。看到旧居保护得如此完好,荣德生大女婿李国伟的子女也深为感动,并主动要求参与资料片的拍摄。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怀西莅临旧居参观并在观看史料片后称赞,“基金会干了一件好事情”。

  基金会致力于名人故居的保护,梳理文献史料和故居信息,寻觅故居人物脉络,进行深入系统开拓性的研究,以达到知古鉴今、服务社会,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为此,基金会按照时代和类别,对全市名人故居资源进行了梳理:明代大夫官僚有曹察故居—昭嗣堂、顾宪成故居—端居堂、顾允成故居—小辨斋;清代进士官僚有张謇读书处—赵敦仁堂、李金镛故居、顾贞观故居—积书岩……工商实业家群体有周舜卿故居—慎馀堂、祝大椿故居、荣福龄故居、薛南溟故居……

  加强文化传承传播 助推文保后继有人

  这些年,无锡市文保基金会主办了华彩程及·江苏美术作品展、“焕新·如故——无锡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艺术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首届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等活动。基金会还赴陕西省宝鸡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考察调研,深入了解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双方围绕创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发展工商业旅游、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为提升本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水平,助推无锡文保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市博物院成功举办“无锡市文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吸引了65位才俊撰写论文,涌现出一批研究者和学术成果;基金会举办了“宜兴青年陶艺人才提升班”,60多名学员经过两年培训,成为陶艺传承的后备人才;基金会实施的锡剧“名师带徒”传承活化项目,促进了无锡锡剧事业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保护、传承、传播 塑造城市文化记忆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城市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在城市新一轮的改造更新中,如何保护好一处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让城市获得充分的养分,从而凸显生命活力,是摆在每个城市面前的难题。

  无锡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山水城市的建设提炼,正在从狭义的、静态的、孤立的载体保护,转变为宏观的、活态的、融入生活的城市空间的营造,让文化遗产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为此,无锡市文保基金会意识到,需要从文物本体修缮保护开始,传承保护锡城特有的山水风貌和文化基因,让文明、美和活力在城市里充分涌流。于是我们看到了龙光塔的修缮保护、看到了梅园思源台的建成投用,也看到了贯华阁的修复使用……这些文化特色地标焕新亮相,千年文脉链接起当下城市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不能“见屋不见人”,在修缮保留硬件的同时,如何将活的文化尽可能保留下来?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文化展陈的提升是较好的实现路径。在无锡,南长街祝大椿故居内设立了传统戏曲音乐博物馆,晚清著名中医曹颖甫的故居也变身为中医院,原本冰冷的老宅院有了实用功能、文化公用的注入,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走进这里,这些文保单位也在实现新的价值、书写新的历史。

  保护之余,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建立品牌化传播内容,打造多元化传播路径,为广大群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锡金军政分府函件》《悦行无锡·古运河人文之旅》《大西迁》等书籍的出版发行,“文化遗产活化和文旅融合发展论坛”的举办,多维度、多角度地实现了文化故事的传播。

  最好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载体中,更存在于当下的生活中。我们期待,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好文化遗产,还要尽可能地延续文化遗产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冷冰冰的展示或炫耀性的装饰,而是城市中最有温度、最亮眼的存在。

  本版撰文 张月、韩玲

  图片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