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乡间蚕事

  □谢建骅

  5月的江南,正是春夏交替的时节,春深夏浅,路边的花草依然展现着春的烂漫,树上的果实已悄悄地染上了夏的色彩。街边桑树上的桑葚熟了,紫红紫红的。信步街头,看着这高大的桑树,我又想起了往日在乡间养蚕的事儿,当时的辛苦与快乐似乎还在眼前。

  那时的5月,乡下春蚕饲养开始了。生产队会去乡蚕桑站领些蚕子回来分给农户们饲养,我家年年都养蚕。

  蚕子还没到家,妻子就早早地将蚕宝宝的家准备好了。半间不大的小屋,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炉火生得暖烘烘的。蚕子领回家后,妻子将装着蚕子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随着纸盒的倾斜,鱼子大小的紫色珠珠一股脑滚了出来,滚落在铺着白纸的竹匾里,那就是蚕子,就是将要在这个竹匾里孕育的一个个新生命。没几天,竹匾里的紫珠珠破壳了,蚂蚁大小的黑乎乎虫子在白色纸张上蠕动,分外醒目。这时,妻子端来盆子将切好的嫩桑叶稀稀地均匀撒在竹匾里,不一会儿,桑叶上便“糊”上了一层黑乎乎的小东西,那是幼蚕在吞食桑叶了。

  吃过桑叶后的幼蚕一天大似一天,一周后就长到了一厘米左右,进入头眠期。说到蚕儿打眠,还发生过一则笑话呢,我们第一次养蚕,什么也不懂,摸着石头过河,蚕儿进入眠期后,昂着头,不吃不动,妻子以为蚕儿生病了,我看到这情形也吓坏了,请教技术员后才知道是蚕儿打眠了。蚕儿还真能睡,大概是累了,一睡就是四五天。醒眠后的蚕儿开始吃桑叶了,身体快速长大,这时必须及时地消毒、除沙、扩匾,以保证蚕儿有足够的活动和采食的空间。蚕儿一生要经历四个眠期。

  养蚕是个精细的活儿,饲养中,每个过程必须认真对待,丝毫不能马虎。蚕儿喜欢干爽,竹匾里要经常拍撒干石灰粉除湿。平时蚕儿的防病治病很重要,要经常性地喂食些蚕用药,尤其是蚕儿的僵病不能小觑,要及时防治,否则会影响蚕茧的产量,稍有不慎,或能使蚕儿千万条活生生的小生命全军覆没。饲养中,我倒是有点马虎,妻子比我做得要认真细致有耐心。

  养蚕中,采桑叶可算是项够苦的活儿,尤其是采野桑叶。要是遇上春季少雨的年头,地里的桑叶长得慢,不够蚕儿吃,就必须外出打野桑叶。记得一次,我和妻子去离家五里外的大堤上采桑叶,天公不作美,采着采着,瓢泼似的大雨从天而降,我和妻子挑着桑叶匆匆往回赶,豆大的雨点打得我们睁不开眼。我们在泥泞的乡间田埂上艰难地前行着,但都为能采到这么多桑叶而高兴,虽苦尤乐。到家后又将湿漉漉的桑叶铺在芦帘上一张张地揩,晾干了才能喂蚕,因为蚕儿不能吃潮湿的或沾有露水的桑叶,否则会生病的。

  蚕儿第四次蜕皮后,胃口大开,吃桑叶最猛。开食两三天后,就进入到盛食期,我们这里又叫“站桑”,几把桑叶撒上竹匾,一歇功夫就被蚕儿啃食得所剩无几,屋内“沙沙”声一片,与夏日的暴雨声差不多,看情景、听声音,使我直观地领略了所谓“蚕食”的真正内涵。盛食期的蚕儿长得特别快,七天后就长到了小拇指那么粗,这时的蚕儿又白又胖,十分惹人喜爱,怪不得人们总爱称它们为蚕宝宝。

  这个时期也是我和妻子最忙、最累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闲时,白天采桑叶,晚上喂桑叶、匀蚕、消毒、清理蚕沙,困了就着田头或屋旮旯里打个盹。为了让蚕宝宝吃饱吃足,我和妻子总是半夜就起来喂桑叶,看看哪儿桑叶没了就撒上几把,哪儿的蚕儿密了就匀一匀。有关养蚕人的辛苦,古诗中也多有描述,如:“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养蚕的那番辛苦和劳累,我算是深有体会。

  “站桑”的第七天后,蚕儿的食量慢慢减少,蚕体开始收缩,颜色由白变黄,这是蚕儿快要成熟的征兆。成熟的蚕儿通体透明,金黄明亮,就像一块块小巧的琥珀。这时,可以把供蚕儿结茧的方格蔟挂在竹匾上方了。不一会儿,方格蔟上就爬满了成熟的蚕儿,它们各自觅到理想的栖息地后,就开始吐丝自缚——先在身体外围织出一个椭圆形的薄薄的窝,把自己关在里面不让人瞧,然后就躲里面默默地吐丝、吐丝……起初还能透过茧壁隐约看见它们,慢慢就看不见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当蚕吐尽最后一口丝,化蚕成蛹,白白的蚕茧也就织成了。

  时过境迁,昔日养蚕的那份辛苦与快乐我记忆犹新。养蚕,是意志的磨炼,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使我懂得人生就该像蚕那样忙碌奉献,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