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查漏补缺,让市民“骑”遇最美风景

  □ 张国军

  在“骑”遇最美风景的路上,无锡扮演了“领骑”的角色,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要行稳致远,还要向文旅产业中的“全域旅游”学习、向公共服务中的“打通最后一公里”学习、向社会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学习,需查漏补缺,完善细节,在精细治理上下功夫,让游客和市民在无锡“骑”遇最美风景。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无锡,这路上的“最美风景”,又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去年6月3日“世界自行车日”前夕,无锡在全省率先发布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构建“通勤+休闲”两张骑行网络,营造更安全、舒适、友好的骑行环境。一年来,这些新举措让这座“充满温情和水”的“幸福之城”变得更加可亲可感。

  以绣花功夫精心打造路上的“最美风景”,是城市软实力的显现。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城市的“暖实力”,是宜业、宜居基础上的“怡心”。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更能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说到路上的“最美风景”、更友好的骑行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软实力的话题,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锡马。锡马十年,人在画中跑,跑友们盛赞这是“此生必跑的马拉松”。最美赛道见证了城市的“高光时刻”。这“高光时刻”的背后,是“运动友好型城市”理念的深入人心,是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保障。更加确切地说,是赛道外的“马拉松”,成就了万众瞩目的锡马。

  与赛道外的“马拉松”成就了万众瞩目的锡马情况相类似,“骑”遇路上最美的风景,也不仅仅是骑友们的“一骑绝尘”。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落实落细,道路路权的进一步明晰、全龄友好的慢行环境的优化升级,以及无锡作为“最畅通惬意之城”“全域海绵示范城市”的前期建设成果,共同绘就了路上的最美风景。甚至站在路边鼓掌的人,也是这座动感之城和谐乐章中的美妙音符。

  在“骑”遇最美风景的路上,无锡扮演了“领骑”的角色,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要行稳致远,还需查漏补缺,完善细节,在精细治理上下功夫。

  向文旅产业中的“全域旅游”学习。全域旅游是全域规划、全景打造,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全域旅游有别于传统的“到此一游”,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学习借鉴全域旅游的工作思路,就是要勇于突破“最美赛道”的局限,把行迹延展至背街小巷,融入日常生活。所谓思者无域,行者无疆,全域骑行更能焕发全民参与的热情。

  向公共服务中的“打通最后一公里”学习。目前,无锡一些滨水岸线骑行网络仍有“断点”,一些上班族还面临着骑行到单位、大型商场或公园却难觅“停车位”的尴尬。路堵心也堵,路畅心也畅。在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过程中,不断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缓解痛点,实现此岸与彼岸的无缝对接,是做好后半篇文章的发力点。

  向社会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学习。城市向美而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知道,在社会资源配置中,道路永远是有限的资源。学会与人(车)分享道路,礼让三分,才是不断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捷径”。相互抢行、弯道超车,哪怕把道路扩建成广场,也会人为造成“肠梗阻”。“骑”遇最美的风景,“人”是最生动、最亮丽的底色。

  “虽然前方拥堵,但你仍在最优路线上。”这是导航中的一句话,亲切自然又颇具哲理,也适用于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无锡起步早、见效快,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骑”遇最美风景的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需要不断地攻坚克难。同时也要坚信,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是改善出行体验、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更优解。

  (作者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