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境外求学、旅游,还是工作往来,外币兑换必不可少。近期,不少社交平台或二手群中出现一些私人换汇的广告,以更低的汇率、更方便的兑换方式,诱导受害人私下兑换外币。然而,这些“好事”往往是骗子设下的陷阱,广大群众需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典型案例
5月14日,王先生在网上认识一人自称在香港做外贸生意,有美元想换成人民币,王先生正好有美元需求,遂同意兑换。对方先把美元汇到了王先生的账户,王先生通过银行官方APP查询发现确有汇款入账,于是将相应的人民币转账到对方账户,但次日却发现钱不见了,咨询客服后才得知对方用的是支票支付的方式,可以24小时内撤回转账,王先生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遂报警。
近日,张先生在微信群中看到一则换汇广告,称其有兑换渠道,且汇率比银行低。张先生因孩子即将出境读书,需要换汇,便联系对方。对方先将60万元港币转入张先生的银行账户中,张先生收到银行到账的短信后,再向对方账户汇款。隔天,张先生发现账户上的60万元港币不见了,询问银行才发现对方是使用支票汇入,汇入后又撤回了汇款,张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遂报警。
■案例分析
此类诈骗中,骗子以支票的形式汇款,收款账户可以查到该笔款项,但此时这笔款项只是处于挂账状态,并没有最终入账。骗子在受害人转账后,可以用比如签名不符、金额不对、转账出错、账户被盗等各种借口,要求银行取消转账交易,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警方提醒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联系私下换汇是违法行为,也存在极高的被骗风险,切勿贪图便利私下换汇!即使以“优惠汇率”换汇成功,实际也存在被犯罪团伙利用、在不知情情况下参与洗钱犯罪的风险。换汇务必遵守我国外汇管理制度,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一旦发现被骗,请保留证据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