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大伟
最近,“听劝”一词在网络火出圈。先有去年冬天哈尔滨“听劝式文旅”,带火冰雪旅游,让网络流量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后有“火”上热搜的“浙里办”,主打“啥都能办”,把民意诉求与政务服务联结起来,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展现了政府务实亲民的形象;再加上不久前,某市一位副市长个人抖音账号发布观看“凤凰传奇”演唱会的视频,评论区成为网友的“许愿池”,副市长的及时回应被网友点赞“高效又接地气”。“听劝”之风,一波接一波,涉及领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听劝”之所以“火”,除了贴合开放包容、多元交汇的互联网环境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于管理者亲民的态度,自觉放下身段,虚心接受网友的意见建议甚至批评吐槽,主动对工作作出调整或改变。其二在于管理者回应的温度,对于网友的诉求,摒弃“已读不回”的过时模式,主动把愿意接受“改变”的诚意“拉满格”,在交流互动、实时回应中体现平等和尊重。其三在于管理者服务的速度,让网友从“马上办”“即刻改”中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听劝”模式始于文旅又不止于文旅,正迅速扩张蔓延。城市治理与市民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可以在更多领域主动引入“听劝”模式。无锡的不少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比如,在推进城市微更新时,实施“微幸福”工程,借助新媒体采取“市民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主动“听劝纳谏”,一大批 “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受到市民欢迎。在编制村庄规划、进行地块设计时,采用“实时连线”模式,主动向当地乡镇、村庄和村民“问需求策”“释疑解惑”,涌现出一批接地气、得民心、高质量的示范性成果。在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和古步道保护工作时,依托网络,主动“问计于民”,收到的意见建议颇具“含金量”。
其实,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听劝”模式,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城市治理承载着市民美好向往、现实需求和切身利益,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推进的过程中汇集、响应、落实民意,把民意基础贯穿于工作推进的始终。另一方面,“听劝”模式能够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听劝”模式强调了管理者与市民之间的平等互动,符合“开门治理”的内在逻辑。
让“听劝”模式成为城市治理的常态,首先要善于融合,把握好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互动方式,找准与具体业务工作的切入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搭建起相匹配的交流互动平台。其次要善于甄别,对“劝”的内容进行信息整合和汇总分析,选择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能实施的尽快实施。再次要善于沟通,“受劝”时谦虚诚恳,交流时平等包容,反馈时可信可感,逐步摸索出一套务实高效的响应处置范式。
当然,“听劝”模式并不局限于网络媒体,还可以包括听证、函询、座谈等方式,对象也可以拓展到政府更多部门和行业相关专业人员等。只要能够集思广益,起到为城市治理赋能加力的效果,“听劝”模式就值得肯定和推广。
(作者单位:无锡市自然资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