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日上午9点的塘南路,室外温度35℃。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戴上呼吸器、水下对讲机等专业设备,穿上20斤左右的橡胶潜水服,再挂上80斤重的铅块,市政“蛙人”李胜正准备下井作业(如图)。
李胜是市市政集团下属公用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的一名专业潜水员,他需要负重100斤在城市污水井里清淤。从业15年来,他平均每天要下井3次,“工作这么久,下井次数超过15000次了。”对于这个数字,45岁的李胜十分骄傲。
“先请‘蛙人’下井查看井内情况,利用两个长约2米的气囊分别堵住待检测管段主管两头,然后使用水泵和疏通车将管道污水抽干,清理干净后,再派机器人进入管道检测。”市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雨期间污水管道超负荷运营,除了正常的生活污泥外,还涌入了很多其他垃圾,趁着天气晴好,市政“蛙人”对“城市肠道”重点部位进行一轮“体检”和疏通,为随后的台风季和强对流天气高发期做好充分准备。
一到现场,李胜轻车熟路地来到市政作业车旁,开始穿厚厚的潜水服,其间还需要一个人帮他缠上密封条带、佩戴安全保护背带。据悉,防护服“安全感”满满,不仅从材质上模仿鲨鱼皮,让“蛙人”在水里行走自如,而且具有较好的抗磨性,当“蛙人”不小心碰触到井内的石头、杂物等尖锐物时,能避免受伤。“相较以前,新款潜水服重量更轻、材质更好。”公用水务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薛斌说。
下井前,市政工人一边手持硫化氢检测仪探查井内是否存在有毒气体,一边为李胜佩戴氧气管和配重铅块,当确认环境安全、装备完善后,李胜比了“OK”的手势,随即跳入井内。“井内黑黢黢的,即使佩戴夜视仪、头顶灯,也会因污水杂质过多看不清。”他表示,一到井下,“蛙人”如同“盲人”,只能凭借自身感觉、专业知识和经验累积完成任务。
大约20分钟后,李胜返回地面。打开潜水镜、脱掉潜水服帽子的瞬间,豆大的汗珠如雨滴般落下。“又闷又热,下井10分钟浑身就湿透了,一天下来身上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李胜边说边来到作业车旁进行简单冲洗,补充水分并稍作休息,随后准备继续下井。
城市地下“动脉”需要日常清理,晴好天气是市政部门补短板、查漏洞的重要窗口期,这背后离不开市政“蛙人”的默默坚守。从市市政集团了解到,像李胜这样经验足、有资质的市政“蛙人”共有12位,他们深入地下处理管网堵塞“疑难杂症”,发挥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
(姚程玉 文/李一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