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要闻

让体验感飙升,让服务更加“对味”—

公共文化空间如何打造人文新风景?

  荣毅仁纪念馆院内,开出一家民国服饰体验馆,吸引众多爱美人士换装拍照;文渊坊内,一场纪念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诞的《叶嘉莹说词:云间派》新书分享会,一座难求;东林书院暑期每周一三五上午开展“儒风雅韵·诗词传拓——感悟书院文化之旅”公益活动,报名火热……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公众沉浸式体验、社群式参与、场景化消费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锡城的文化场馆该如何求新求变,让公众的体验感飙升、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对味”?

  老宅功能重置,

  提高游客沉浸式体验度

  近日,记者走进焕新归来的荣毅仁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馆内夫人房经改造提升后,变成民国服饰体验馆,摄影师正在为游客拍照。馆内挂着各式旗袍、大褂,室内家具、装饰、电话、台灯均是满满的民国风。无锡寻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负责人说,体验馆承接沉浸式体验、服装租赁、国风妆造写真、视频拍摄等一系列业务,是荣毅仁纪念馆活化利用的场馆之一。“我们将荣毅仁纪念馆展馆、后花园、大公图书馆及荣巷街区串联起来,通过融入换装、非遗手作等项目,提高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度,全方位传播荣氏文化。”该负责人表示。

  比起以前的“走马观花”式参观,而今公众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品质,以及参与度与体验感。在无锡,不少类似由老宅功能重置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运而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走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缀美画廊&咖啡”店内,一幅幅描绘无锡风景的画作映入眼帘,店内调制的咖啡上还有画作图案,仪式感拉满。不远处的水塔书店内,诗人袁玮的个展正在进行,市民游客不仅能在一楼用餐,还能到二楼看展、参加活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无锡的咖啡馆、艺术体验馆、城市书房、茶点体验空间、小剧场等复合型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江南大学教授朱蓉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嵌入各种生活场景,为公众提供综合性文化服务,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实践。

  “爆款”不多见,

  文化场馆更应多元化

  在探访中,记者发现,锡城的文化场馆、单位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服务模式。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人气较高,尤其是延长开放时间后,不少市民沉浸于“夜游”和“夜读”。“暑期,我们增加了三场版画类的公教活动,还招募了小志愿者,链接发出去没几天就报满了。”无锡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也有不少市民反映,面对无锡丰厚的人文资源,现有文化业态的丰富度还远远不够,“爆款”产品也不多见。“热度和知晓度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也缺少类似苏博、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这样的必打卡地。”市民旭旭是文博UP主,他表示,锡城的文化场馆要保持热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热点、亮点,做出无锡特色;另一方面则是要把握好公众的需求和喜好,做精研学、预约、文创等服务内容。

  传统的文化场馆应该有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打开方式”。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透露,上半年,该所招标采购了文物专用激光清洗机、偏光显微镜等一批高科技文物保护与修复设备,拟建成文物修复与宣传展示中心,带领公众踏上科技考古的神奇之旅。

  亮出城市IP,

  探索“锡式生活”呈现方式

  公共文化空间承载地方文化,是展现“锡式生活”的重要场景。早上,到东林书院品江南早茶;上午,打卡名人故居,品读城市故事,体验无锡非遗;中午,漫步古镇街区,寻一处有故事的老宅,尝一尝地方特色小吃;下午,在锡剧博物馆里赏一出传统折子戏;晚上,到文渊坊,看一场喜剧情景剧……

  “史是城之根,文是城之魂。这是城市的核心吸引力。”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说,文化空间要聚集人气,需让文化生动起来,可体验;同时还得张扬个性,亮出城市IP。

  作为全国、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无锡市图书馆依托其珍贵的古籍资源,打造了“金匮琳琅”古籍活化利用品牌,为读者架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梁。“即日起至8月13日,我们将在市图书馆一楼共享大厅举行锡图典籍文化主题推广,欢迎大家来打卡。”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将展示馆藏古籍中与无锡相关的方志、著述等,其间还有集章打卡、古籍修复、木刻印刷等体验项目,让市民游客全方位了解古籍文化,感受城市风雅魅力。

  在市旅游业协会会长王洁平看来,城市要“破卷”“出圈”,在于异质化——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质,演绎自己的生活方式,打造自己的人文新风景。如上海的海派文化、都市休闲以及建筑旅游,扬州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杭州的“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南京的“十里秦淮明月中”,都显现了城市独特的魅力;而无锡的“锡式生活”以及成都的时尚潮玩、长沙的夜间经济等,都凸显了城市生活的IP。因此,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应朝着这个方向重点发力。(韩玲、张月)

  上图 昨天傍晚,市民和游客在古运河景区纳凉游玩。

  (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