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社区服务“亲如儿女”、金乡邻端上“一碗汤”、科技助力“云端守护”——

独居“老宝贝”获多维呵护

  老年人中,独居老人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身边没有配偶,子女远的甚至在大洋彼岸,在需要关爱或是遇到突发状况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独居的他们该怎么办,周边的呵护如何到位?近日,记者前往社区、独居老人家中走访,观察暑期独居“老宝贝”们的现实“呵护度”。

  “社区工作人员像子女”

  基层力量是关怀服务主力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眼里,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是需要关注的“宝”。

  “唐阿姨,新区公交开通了专线,以后您有需要可以坐专线了。”7月8日下午,新吴区观湖社区工作人员钱裕清将介绍专线的推送转发给辖区高龄独居的唐阿姨,她看后高兴地表示,“19号我可以乘坐专线去体检了!”这样的对话,在钱裕清手机里还有很多。有一次,唐阿姨接到电话称办理宽带有优惠,担心对方是骗子的她第一时间联系了钱裕清,为了解清楚情况,钱裕清带着唐阿姨到家附近的电信营业厅现场咨询。

  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与辖区居民打交道,互相熟悉且有信任感,因此社区等基层力量是独居老人关怀服务的主力。

  “社区工作人员就像我们的儿女一样,今年初我发烧幸亏小王跑上跑下带我去医院。”7月25日上午,记者和梁溪区刘潭新村社区老龄工作人员王芳一起到辖区重点独居老人孟阿公家走访,刚坐下,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今年农历新年前夕,87岁的孟阿公发烧到39.2℃,王芳得知后立即张罗带老人去医院,接下来的十数天,王芳每天陪孟阿公往返于家和医院,直到老人痊愈。

  但人手短缺的“局促”亦明显。据刘潭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宣苗介绍,刘潭新村社区5000余户居民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3023名,其中包括362名80周岁以上的老人。社区23名工作人员轮流参与老人的走访联络工作,尽管如此,压力依然较大。

  “给邻居递一碗汤就很好”

  金乡邻里书写“老友记”

  基层力量不够,邻里乡亲来凑。老年人多的社区,正逐步推广老老互助作为补充。

  “小张,给我弄个荷包蛋加点素鸡。”7月25日上午10点多,熟客孙阿姨跟老板“小张”打招呼。刘潭一村的小张面馆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周边老年居民的聚集地。“他们不一定来吃饭,但都喜欢到我这里来坐坐。”小张表示,虽然是“小张”,其实她也过了退休年龄。今年春天的一天,小张发现往常天天来的老人金师傅到中午都没出现,想到他的腿有重度残疾,小张立刻去他家敲门,听到里面传来呼救声。原来独居的金师傅摔倒后爬不起来,几经波折后终于打开他家的门,所幸老人没有大碍。如今,老人和家人商量后,把大门钥匙的备份给了小张,“金乡邻胜于银亲眷”,金师傅感激地表示。

  在观湖社区的众多社团中,“观湖老友记”是平均年龄最大的社团,辖区内460余位老人发挥余热,为社区其他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63岁的江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经常为2楼的老人做她口中的“小事”——理发、晒被子、带饭……“邻里之间互相照应,我们单元4楼的阿姨,烧重口味的菜经常多做一份端给对门邻居,因为邻居老爷子爱吃重口味,但自己家吃得比较清淡。”江阿姨笑着表示。“我们提倡老老互助‘一碗汤的服务’,首先是距离要近,其次不需要老人做超出能力的事,给邻居递一碗汤就很好。”观湖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胡黎强介绍。

  “他们就想有人聊聊天”

  线上线下共同守护居家安全

  除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探访关爱,我市符合政策的独居老人可以享受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助老员上门服务不仅可以减轻老人的家务负担,同时也起到探访、陪伴的作用。此外,“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可以提供陪医就诊、康复保健等特殊老年群体亟需的紧缺型社会化服务,对独居老人来说,经过官方筛选过的服务更具保障。

  受益的不仅是独居老人。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有3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可以享受探访关爱服务,除了重点空巢独居老人,服务对象还包括长期照料失能(失智)、患重大疾病子女的老年人等,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范围,织密织牢养老服务安全保障网。

  更智能的手段也在试点应用中。据了解,今年滨湖区民政局与河埒街道联手,在溪南社区试点打造独居老人“‘溪’心智慧守护安居工程”,通过为独居老人安装红外探测器、烟雾报警器、心率护甲监测、紧急报警装置等居家智慧守护装备,全方位保障老人居家安全。市水务集团为我市满足条件的独居老人安装新型NB远传智能水表,当系统判断有异常情况就会自动报警,“云端守护”独居老人。

  服务加科技,是否能满足独居老人的需求?走访中不止一位基层工作人员提到,独居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爱,“去老人家走访,他们就想有人陪着聊聊天。”王芳坦言。相关专家表示,“虽然政府能为重点老人提供托底服务,对有子女的家庭来说,关爱老人应为家庭主责,老人的照料、慰藉需求子女有义务满足。要知道,亲情对老人来说是难以替代的。”(杨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