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蒲扇情结

  □吴仁山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对于蒲扇是蛮有感情的,我也如此。

  前几日,有吴氏宗亲自广东云浮自驾游途经无锡,特地前来探望我,并送给我一份特殊的礼物——两把做工颇为考究的蒲扇。宗亲告诉我,这蒲扇是他家当地的土特产,这令我非常惊喜。

  蒲扇曾是普通百姓夏日必备的消暑纳凉工具,它由蒲葵树叶子制作而成,所以也叫葵扇。蒲葵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广有栽植。40多年前,我在福建漳州做生意时,曾看到当地农民制作蒲扇。他们把割回来的蒲葵树叶子晾干,修剪洗净后整形,主要是把叶子的褶皱拉平,再用重物压在上面。制作好的蒲扇大小不同,形状也各异,有心形的,也有半圆形的。这种蒲扇质地轻盈,且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蒲扇虽然好用,但也有不足,其边缘非常脆弱,稍不注意就会破裂。因此,我小时候常见到祖母或母亲把刚买回来的蒲扇,用旧布条沿着边缘缝上一圈,这样既好看又耐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蒲扇也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一般每家有两三把蒲扇已经算是不错了,因而没有小孩的份。

  那时候,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一把看似不起眼的蒲扇用途真不小。每至夏天,村里的大人从田间干活回家,往往满头大汗,此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拿起蒲扇,扇出阵阵清凉,顿感神清气爽。走在村巷上,不少人手里也会拿把蒲扇,边走边摇。烈日当头,可用它遮阳;遇到下雨,则用它挡雨,可谓“干湿两用”。因此,这样的蒲扇虽无济公手中那把蒲扇的神通和法力,却也是人们度夏消暑的“宝物”,陪伴许多人摇落了炎炎夏日,摇走了悠悠岁月。

  尤其让我难忘的是,夏日傍晚,虽然气温有所降低,但农村低矮的平屋里依然像热气腾腾的蒸笼。于是,许多人家把饭桌搬到了屋外场上,场上就成了露天“大排档”。这时,祖母和母亲总会拿起蒲扇,为我们几个小孩扇风驱蚊,让我们安心吃饭。饭后,我们回屋做作业,祖母或母亲又会默默地坐到我们身旁,安静地摇着蒲扇,为我们摇出清凉。

  记得有一天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屋里异常闷热。我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心中很烦躁,做作业时不是扔笔就是摔书。母亲见我发脾气,并不生气或责骂,而是心平气和地把那些扔在地上的铅笔和书本捡起来,摆回桌上。之后,她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重新拿起蒲扇继续为我扇风。虽然母亲一句话都没说,但我烦闷急躁的心却仿佛被她手中摇动的蒲扇所牵引,很快就安定下来,我集中精神,心无旁骛地做好了作业。这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初中。

  参加工作后,家中的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但是,每年夏天我仍喜欢使用蒲扇,而不习惯使用时尚的纸扇、折扇、羽毛扇和檀香扇等。因为觉得这类扇子除了比较名贵,还很“娇气”,没有蒲扇实用、耐用。前些年,我家从乡村搬进了城市,我特意嘱咐老伴把使用多年的蒲扇也带到新家。夏日酷热时,我和老伴不太习惯成天待在空调房内,而是喜欢随身带把蒲扇,去附近的公园遛弯。有一次回家的路上,我手中的蒲扇不小心掉在地上,被后面的行人无意中踩坏了,让我心疼不已。翌日,老伴特地去买了一把新蒲扇,我才觉舒心。

  如今,蒲扇已逐渐淡出了许多人的生活,但我仍坚守着那份执着:摇着蒲扇过夏天。因为蒲扇带来的那份酷热中的清凉,以及那份深沉的母爱,已永远铭刻在了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