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滨湖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滨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说,滨湖区将切实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定不移当好改革的先行者、促进派、实干家,加快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以“新”提“质”
用“改革之道”积蓄发展动能
作为拥有丰富创新资源的区域,今年以来,滨湖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区首位战略,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快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上明确了3个时间目标:到2024年末,空间格局初步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带动作用逐渐彰显;到2026年末,与区域科研院所合作愈发紧密,形成“政产学研”良性协同的创新格局;到2030年,高精尖创新企业、高层次科研人才、高等级研发平台集聚,多领域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
以“新”提“质”,用“改革之道”积蓄发展动能,在培育创新“雨林”的同时,滨湖还聚焦“543+X”产业体系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立足优势产业“稳而进”,推动价值链向更高端迈进;立足特色产业“强而精”,通过“引上游、接下游”补齐产业链短板;立足未来产业“快而新”,加快“新质”资源项目落地。(下转第2版)
滨湖:向改革要动力 用改革增活力
(上接第1版)今年上半年,在科技创新助力下,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产值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
人才所学的,就是产业发展所需的。近日,2024“青见滨湖”海外顶尖名校学子研学活动启动,90%受邀学子所学专业集中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契合“543”产业体系的相关领域。此外,近5年,滨湖对国内大学生的招引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7990人到2023年的1.51万人,增幅近90%,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产业成为吸才主要领域。
以点带面
用“改革之策”引领整体跃升
用“改革之策”引领整体跃升,在落实全域功能区改革上,滨湖持续扎实推进“三区一镇”功能区建设,进一步调整理顺管理体制,统筹资源力量争创滨湖高新区,持续提升胡埭镇创建经济发达镇综合排名,积极谋划荣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架构,加快实施“功能区+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工程项目,有效激活经济活力。
最新数据显示,功能区优化之后,今年科研类企业投资湖湾的热情依旧高涨。截至6月30日,滨湖全区新增企业2720户,平均每天新增32家经营主体,新增企业注册总资本近125亿元,其中注册超千万元以上企业302家。截至目前,滨湖全区各类经营主体总量达到8.4万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的840户企业中,近七成企业研发方向与滨湖“543+X”产业体系高度匹配,特别是一批聚焦合成生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产业新赛道的企业加速落地,不断推动区域优势产业“面向尖端”焕新迭代和未来产业“多点突破”催生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瞄准全域功能区内的靶向产业园区,科研企业纷纷提前加速“入园”,推动粤浦等高科技园区实现“开园即满园”。
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上,确定了区本级国企从“1”到“1+3+N”的深化改革及板块国企“3+3”的优化布局,旨在加速推动区镇两级国企“集中精力,做专做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战新产业、未来产业。
以人为本
用“改革之诺”回应民生关切
7月初,一批休憩驿站、饮水设备、休闲凉亭等设施在状元、军嶂、冠嶂等热门古道正式投用,为古道徒步客提供了众多“清凉地”。作为山林面积占无锡主城92%的区域,今年滨湖区加速提升“郊野徒步”的文旅体验,让山水人城更相融。
在养老助餐上,截至目前,滨湖全区78个社区全覆盖建成了助餐功能空间,包括水秀在内的一些社区还推行改革创新,将餐桌变成了推动社区治理问题解决的“议事桌”,让助餐空间成为群策群力解决社区焦点问题、构筑和谐邻里关系的社区协商议事载体,不断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校准“以民心为圆心”的改革半径,把改革“大命题”转化为民生“微落笔”,古道凉亭、助老餐厅的布设只是滨湖区用“改革之诺”回应民生关切的典型缩影。
今年以来,滨湖区持续加大改革力度,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助餐等公共服务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汇聚改革合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上,坚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改革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压实责任,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严密防范房地产、金融、债务等领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滨湖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拿出一批富有“时代味”“滨湖味”的改革举措,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创新性的改革成果,为全市改革发展大局扛起担当、作出贡献。(邵旭根、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