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无锡市公安局持续巩固“太湖之鹰”警用无人机行动计划成果,深化推进警航硬件建设、勤务体系磨合、平台功能优化等工作,不断推进警用无人机服务安全稳定的无锡新实践、新探索,赋能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下的新质战斗力。目前,已建成42个警航网格,鹰巢及无人机总数达392架,实现每天181条航线常态化巡飞,快速反应实战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网调度 常态巡航 支撑可视指挥
在无锡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大厅,大屏上能看到无人机起飞、降落等即时飞控状态。“我们围绕重点区域、道路、时段设置常态巡航线路,一航线一主题、定机定时、定点定线接力式巡航,感知交通态势和治安状况,推送处置、赋能实战。”无锡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副主任伍锐坚介绍。
无锡公安以工作台、驾驶舱、超图“三合一”设计打造“全要素可视化”警航平台。工作台管理所有警航资源,辅助可视指挥;驾驶舱用于数据统计和呈现,概览警航实力和任务;超图与“指挥超图”共享地图基座,不仅集成了网格、航线等警航要素,还汇聚了警情、警力和视频眼、勤务眼、高空眼等指挥要素,通过8个场景化图层实现可视化实战指挥。
前不久,两名“驴友”在深山迷路,报警后宜兴市公安局“氿鹰战队”立即出动多机型无人机升空搜索。通过开展激光点云快速建模,明确重点搜索区域,并将山区的海拔差推送给一线飞手,确保夜间飞行安全。飞手在前期3D建模基础上,通过热成像迅速锁定“驴友”位置,仅仅半个小时无人机就出现在了被困人员上空,地面警力迅速赶赴现场。
无锡公安按照“前后一体化”理念研发警航平台,目前已全面实现远程飞控、指点飞行和接管飞行,遇到警情能自动触发操控鹰巢、指挥无人机直抵现场,还能设置航线,自动监测航线准时率、起降架次、飞行时长等飞行质态,既有传统视频墙图传,又有“飞到哪看到哪”的超图图传,进一步提升可视化指挥处置能力。
一触即发 全域联勤 构建警航体系
前不久,新吴公安分局天山路警务工作站接到一女子报警,称其想要轻生,现在已在楼顶,却拒绝提供具体位置。为第一时间营救该女子,民警立即将无人机升空,对小区高层楼栋逐栋扫描,迅速锁定女子所在位置,为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由于发现及时,该女子被成功救下。
“我们有5架新型无人机、8名飞手,无人机被广泛运用于巡逻处突、紧急搜救工作,满足不同场景实战使用需求。”天山路警务工作站站长李鑫介绍,根据“战时机动快反、平时定线巡航”要求,通过警航飞控驾驭,与其他作战单元联动配合,有力扩大辖区巡查覆盖面,提升低空指挥管控及应急处突能力。
无锡公安布局并搭建警航勤务体系,发挥情指牵头的统筹、触发和快反优势,将警用无人机全面融入全市“站舟车摩航”街面巡控布局,以公安所、站、队为圆心,城区2.5公里、农村乡镇5公里为半径配置鹰巢和飞控战队,实现无人机在派出所、警务站配备全覆盖,真正让全市警航规模化作战、集群化应用。
通过警校专业培训,无锡公安已经拥有持证飞手(操控员)903人,平均每天724个起降架次,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第一时间出动、最短时间到场、全力支撑现场处置。对于灾害事故、溺水警情、高楼警情等8类必飞警情,无锡公安明确只要110接报,情指中心平台就一键指令正在附近巡航的网联无人机飞往警情地点执行任务,目前日均出动达22起,实现了5分钟到场的目标。
一主多辅 全景应用 推进实战赋能
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75岁老人夜间在杂草丛生的荒地走失,接报后通过无人机升空,借助红外线热成像、喊话等功能成功营救了该老人;一起在夜间的沉船救助警情发生后,无人机空中视角搜索、探照和拍摄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及时锁定了沉船位置助力现场水上救援……这些都是无锡公安利用警用无人机赋能救援处置的场景。
无锡公安以视频应用为基础,不断拓展感知智能能力、实景建模能力、装备挂载能力,赋能支撑警情处置、交通管理、治安管控、侦查办案、抢险救援、空中测量等不同场景任务,做到一主多辅、全景应用,不断加强大数据能力支撑下的AI赋能建设,初步实现人车流量自动感知,广泛用于各项大型活动的安保任务。
“青山门口客流量趋于平稳,长春桥附近人流聚集明显,请立刻指派警力前往疏导。”今年樱花季,鼋头渚景区迎来人流高峰,滨湖公安迅速调用“鹰眼”无人机战队,派出挂载有喊话功能的警用无人机飞临景区上空,开展空中喊话、人流监测等工作,有效疏导人流,维护景区秩序。
通过大型警用无人机的挂载功能,无锡公安不断自主研发,用更多赋能场景提升无人机警务实战应用,已实现图传、喊话、照明、抛投、识别、建模等实战应用,并探索使用抛投式救生衣、灭火球、夜视仪等挂载设备,逐步形成差异化、场景化、普及化的挂载体系,实现空地一体、整体联动。目前已有红外热成像设备161套,其他照明、喊话、系留、抛投、探照等设备276套。(孙姣姣、李睿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