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财经周刊

ATM数量减少,金融服务向数字化转型

移动支付下ATM何去何从?

  集安全可靠、24小时“不打烊”、操作便捷等优势于一身的ATM,曾被誉为银行业“最有用的发明”。然而,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的发展,ATM也因“遇冷”频上热搜。前不久,央行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银行ATM减少超8300台。这几日,记者就相关话题走访我市多家银行网点,不少业内人士表示,ATM数量的减少,已成为近年来银行机构的常态,但数量“收紧”金融服务却没有“退步”。同时,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ATM仍有“用武之地”,并在数字金融浪潮下迎来了新的“使命”与升级。

  ATM到了要退场的时候?

  今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ATM数量为83.71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8358台,全国每万人拥有ATM5.94台,环比下降0.84%。事实上,近些年银行ATM数量的缩减并不鲜见,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在过去3年内,都有类似数据统计过ATM数量的下降趋势。

  无锡经开区金融街作为我市银行网点较为密集的区域,记者日前通过走访了解到,部分网点也缩减了ATM的数量。在金融二街一家银行网点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共设置有3个自助服务隔断区,其中两个隔断区上方已贴有“暂停服务”的告示,无法开门进入,办理取钱等业务。同样的情况,记者在金融一街部分银行网点的自助服务区也能遇到。这些“闲置”的隔断区内都曾布放过ATM,有过“热闹”时刻,眼下,却因种种原因“没落”不少。与ATM数量“收紧”相呼应的,还有人们“难得一用”的使用频率。“印象中上次用ATM取钱还是在年初,为了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一次性取走了几千元的现金。平时主要用手机,不管是转账还是支付,非常方便。”市民吴先生的话很能引起共鸣。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位路过的市民,得到的回答比较一致:ATM的使用频率并不高。那么,ATM真的要退场了吗?

  不会淘汰,ATM仍不可或缺

  一位锡城银行人士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她坦言,受技术变革、移动支付、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ATM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ATM并不会完全退场。比如,对于那些还没有全面“触网”的老年人,想要现金支付,它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情况下,ATM有其“用武之地”。“本机具支持取款人民币100元券和10元券。”在北京银行无锡分行的自助服务区,一台ATM附近有此清晰的标识,这也是其“新价值”的彰显。为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便利性,满足老年人、小微经营主体等群体的现金需求,部分ATM开通小面额人民币自助取现服务功能,这是优化升级的表现,能彰显其“存在感”。“只要有现金使用需求,ATM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江南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郭建伟表示,就目前而言,银行ATM的使用场景依旧广泛。比如,在某些偏远地区或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现金支付仍是主要的支付方式,ATM“不可或缺”。而针对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ATM还可进行相应的功能拓展与服务优化,适当“走进”社区、商圈、机场等场所,发挥其价值和“所长”。为让境外来锡人士的支付更加便利,据悉,我市已有超70%的ATM可受理外币卡取现,而这也是ATM走向“升级”的一面。

  服务升级,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ATM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银行金融服务的“降级”。相反,各银行的服务模式已从过去的“简单输出”逐渐转变为“量质并进”,简言之,既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又要“存量经营”,注重服务的精细化程度。记者了解到,在ATM之外,各银行都在做一些相关服务的延伸。比如,加大对线上渠道的投入与优化,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在这方面,无锡农商银行的远程视频银行于2022年启动建设,是基于视频流业务的技术探索,能够为客户提供资料修改、产品签约、个人开销户、转账汇款等各类线上视频业务场景功能。通过“远程办理”,部分客户省去了来回跑网点的麻烦,这也大大方便了老年人,更好地满足其支付服务需求。有业内专家表示,在数字金融浪潮下,ATM的“功能升级”将是一大亮点。银行会围绕ATM本身做“加减法”。未来,ATM不再仅是一个简单的现金存取工具,也将向着更智能、可交互的金融服务平台迈进。当下,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使用正在加快脚步,ATM也可与之结合,打造融合应用场景。日前,记者来到建设银行无锡太湖新城支行,通过刷脸取款,感受到自助服务隔断区内愈发智能的存取款业务,ATM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正迎来新的机遇与发展。(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