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上午,新吴区鸿山街道的从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里,金色的稻浪翻涌,一台“轰隆隆”鸣响的收割机穿梭其间,将一排排水稻“吃”进肚里。“这是我市今年水稻收割‘第一镰’。”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首批收割面积80亩,亩均产量达400斤,较预期提升了20%。
在田里,从心农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顺拔下一株水稻察看,“谷粒圆润饱满,穗形较大,质量不错。”这批水稻4月就种下了,在抽穗扬花期遇上连续阴雨天,后期灌浆期又遇连续高温和台风等不利天气。他们通过勤查苗情、及时补肥、清沟理墒等措施优化田间管理,使水稻如期成熟。
“种好水稻,还与农业设施和装备密切相关。”王顺说。基地水稻面积500亩,采用一年分4批育秧、种植的方式延长生产链,收割期可从8月左右持续到10月。为提高生产效能,基地这两年投入200多万元提升农业设施和装备水平。今年新建了育秧大棚,通过机械化卷膜机、通风喷淋一体化设施等使秧苗长得更健壮;新购了3台用于施肥的无人机,施肥100亩由原先的20个工人花一天时间,缩短为3个人1个多小时,新购的一台带侧深施缓释肥的插秧机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较传统方式省工节本约30%。
水稻不用农药,如何除虫?王顺指着田间路边黄色的太阳能杀虫灯介绍,它们白天利用太阳能充电,晚上发光捕虫,白天还有鸭子“帮忙”吃虫,再加上他们插秧时严格控制行距和株距,水稻生长期间保持了良好的通风透气性,有效遏制了虫情。
水稻收割后,记者目睹了运输、烘干到加工成大米全程不落地的过程。稻谷很快进入基地烘干车间,由管道输送到目前最先进的热泵烘干机组均匀烘干,再分成一袋袋送到8℃至12℃的冷库冷藏。之后,基地将根据客户需求加工大米,让百姓随时都能吃上新鲜美味、没有二次污染的大米。“我们种好‘科技稻’、产出好大米,‘从心大米’晓誉度不断提升,目前已接到不少订单。”基地负责人汪一匡说。
(朱雪霞 文/蒋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