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千年古韵,华服新韵

  千年古韵,再起芳华。华夏有衣,襟带天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朝服饰各有特色,今日我与各位共赏非遗古典国风秀。”近日,一场古典国风秀在锡剧艺术中心上演,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身穿西汉服饰、头戴西汉两鬓簪,化身西汉出土女泥俑的演员徐徐走上舞台,汉、唐、宋、明等朝代礼服逐一亮相,还原《宋仁宗皇后像》《李端端图》《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等古典名画中的人物形象。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充满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时尚世界。

  一场演出,古画走进现实

  与传统的古典国风秀不同,这场演出还原了古代多幅名画中人物的衣着妆造,通过演员们的行走、舞动来展现古人生活之美——

  宋代人尤爱簪花,演出从《宋仁宗皇后像》中还原了宋代女官造型,演员身着官服,展现了女官的高贵优雅。最吸引人的是她头上所戴的“一年景”花冠,“一年景”意味着将一年四季花卉合在一起,而复刻的花冠则运用掐丝、丝网花等非遗工艺,展现出花卉的造型和颜色之美。

  《簪花仕女图》画中人的妩媚多姿、《招凉仕女图》中所绘的素襟飘逸、《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中呈现的丰腴姣好……数十种不同的造型,都恰到好处地用舞台语言进行了表达。“以前也喜欢汉服,但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古风造型。”台下观众纷纷表示,很美很震撼,尤其是与古代名画相结合,令人受益匪浅。这场古典国风秀的总导演、琳琅书画院院长朱琳雯告诉记者,演员妆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刻服饰,而是通过妆、发及服饰的融合,将画中所描绘朝代的传统文化精髓集中展现,比如体现盛唐女子的开放健美,就在演员的眉、额上描花钿,侧绘斜红。“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一般描绘在太阳穴位置。”朱琳雯说,每款妆发都有讲究,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宝藏,值得细细品味,配合现代舞台上的灯光、音乐可以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典美学。

  一家展馆,古典美学尽显

  舞台上展示的只是朱琳雯团队设计制作的古风服饰的一小部分。在中山路上,她所开设的琳琅古典非遗传承中心内,有用辑珠、丝网花、点翠、掐丝等非遗技艺制作的近百种头冠,以及数百套古风服饰。此外,还有复刻实物的展陈:明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出自《唐人宫乐图》的花冠,古典头饰金丝凤,缠花、绒花工艺的景泰蓝玛瑙花卉盆景,绒花喜扇、点翠头饰……每一样都尽显传统之美。

  记者了解到,这个非遗传承中心依托非遗学堂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举办多系列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滋养和生长。“包括古典凤冠在内的这些头冠、衣服、饰品,既需要文化保护,也需要创新设计,只有与现代的生活和审美相结合,它们才能迸发生命力。”朱琳雯说,通过体验课程,不少古风爱好者亲手制作凤冠,了解非遗技艺,加深了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探索。她告诉记者,之后还将与锡城一些博物馆合作策划设计以凤为主题的服饰展。

  一个产业,古今交融正热

  华夏自信,“华服”先行。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着汉服、绾青丝、执团扇、游古城……身着各式汉服的游人穿梭于各地景区,仿佛穿越时空,一幅幅生动的传统文化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当下“汉服热”的生动写照。朱琳雯告诉记者,从飘逸的唐制、简约的宋制,到庄重的明制,再到融合现代元素的新中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汉服和汉服文化,说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这也成为他们这些从业者在此领域不断深耕的底气。古典服饰热,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风采绽放,更是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

  “传统美学的热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服饰上,还可以为文旅融合增添更多新场景。”业内专家表示,从山东曹县、河南洛阳到陕西西安,已然形成了一条日臻成熟的中式美学产业链,还衍生出“汉服酒店”“汉服景区”“汉服演绎”等多种旅游玩法。而如何结合无锡当下的产业形态和文旅现状,加强研发设计转化,融合应用地域特色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推动传统服饰日常化、品牌本土化,需要深度研究和探讨。“引进培育链群企业,促进上下游企业间分工合作,找准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拓展消费场景,推动汉服与传统节日、影视剧等融合,借助数字化手段,不断释放市场消费潜力。”专家表示。

  (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