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冬娅
近日,2024年度无锡市新型研发机构名单通过公示正式发布,40家建设发展成效较好的新研机构通过评估进入该名单,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产业科创“样板间”。近年来,我市新型研发机构驶上发展快车道,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步步落子、笔笔生花,布局构建多层次、全链条产业技术供给体系。既解决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又为产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众多新研机构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无锡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径和新型科研创新组织模式。
40家集中“入列”,锁定“465”技术需求
1月,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签约;2月,江南大学无锡高新区工业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亮相;4月,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落地;6月,无锡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研究中心揭牌……今年以来,无锡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步履不停。
自2018年起,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就驶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近6年新增30多家,特别是2021年一年内诞生了10家以上。去年,市科技局、市产研院对全市新研机构首次开展全面评估,今年又推出了《无锡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一出台,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列统工作随即启动,经过两个多月的材料审核、现场核查、会议审议等程序,最终将40家机构纳入“无锡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序列,给予经费和资源支持,引导机构进一步创新体制、激发活力。
盘点40家新研机构“图谱”,不难发现,“高校系”和“院所派”是绝对主力。此次“入列”的新研机构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22家,占比达到一半以上。依托科研院所建设的有13家,其中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9家。
各家新研机构与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的对应关系也清晰可见:涉及物联网领域的有8家、集成电路的有11家,另外还有研发范围涵盖生物医药7家、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7家、高端装备11家。此外,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等领域也都有新研机构部署。
“新型研发机构凭借自身独特的创新枢纽功能,促进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加速创新资源向无锡流动。”市科技局机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末,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成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53个,仅去年一年牵头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就有60多个,其中4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研机构还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积极服务地方企业,签订横向科研合同金额达5.8亿元。
“目前,高端纺织服装领域尚未布局新型研发机构,节能环保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尚不具备产业化技术研发功能。” 参与此次列统工作的市产研院相关负责人分析,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465”现代产业集群还未实现新研机构“全覆盖”, 另外,区域分布不均,数量最少的市(县)区与最多的相差10家。
连接技术与市场,新研机构实现“自我造血”
近日,随着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又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物联等研究方向的前沿技术和产业化应用领域布下一子。清华无锡研究院是无锡最早布局建设的新研机构之一,据统计,落地十二年,该院建成了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能源物联网等37个研究中心,累计孵化引进卓胜微、沐创、源清动力等高新企业120多家。
一头连着技术,一头通向市场,一个趋于成熟的新研机构,在技术和市场之间,早已不仅仅是通过提供专利授权简单地画出一条连接线,而是结合布局中试平台、建设孵化载体、提供人才服务以及参与股权投资等方式,绘出一张融合创新链、创业链、产业链的网。清华无锡研究院旗下各大创新服务平台中,仅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就已累计服务350余家单位,显示出强大的“赋能力”。
在无锡乃至长三角区域的许多集成电路中小企业看来,清华无锡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就是一个高效的“芯片体检中心”。一枚芯片从无到有,测试分析环节极为关键,然而建设测试实验室高昂的硬件成本让众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清华无锡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解决的正是这一痛点。除了技术服务,平台还为企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咨询,帮助企业尽可能降低研发成本。平台正式投入运营后的头两年,就在投资不到千万元的情况下,服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实现了“自我造血”运行。
“新研机构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面向核心技术突破、面向核心产品研发以及推动创新科技的产业化。既要有社会价值,也要实现经济价值,这样才能长期发展。”清华无锡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主任周德金认为,“造血能力”是新研机构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今年,无锡市、滨湖区、清华无锡研究院等多方共同出资,进一步扩展平台服务范围,针对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建设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二期,设备进一步“兵强马壮”。
清华无锡研究院是锡城新研机构成长的一个缩影。从列统工作团队了解到,本次入列的新型研发机构,都致力于推动技术、人才、资本、服务一体化。去年,40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8亿元,申请发明专利577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68件。截至去年年底,无锡各新研机构累计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近700家,初步形成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的科技创新链条。
顶级专家“加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
日前,江苏省科协公布2024年度“科创江苏”专项计划名单,我市一家新研机构榜上有名。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批“江苏省院士专家(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据介绍,创新中心将开展创新前瞻技术研究,建立高效、精准的生物新材料制造转化技术体系,以及材料加工、产品制造工艺和质量评价体系,最终孵化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临床转化的先进产品,打造“江苏·无锡南大”品牌。
南大无锡研究所揽下“科创江苏”院士专家专项计划,正是凭借其深厚的专家人才力量支撑。今年2月,三大重量级专家集体加盟南大无锡研究所。研究所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郭子建为学术与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聘请环境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和中国大型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开拓者杭世珺担任学术与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杭世珺还是特聘研究员。在顶尖专家的“加持”之下,研究所实力倍增,成立仅两年,就已成功申请近50项发明专利,还达成了8个合作项目。
新研机构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整合优势,畅通高校院所人才输送渠道,有效弥补了无锡科教和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吸纳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研发和创业人才。列入2024年度无锡市新型研发机构名单的40家机构,集聚了丁汉、丁荣军、陈坚、陈卫、任洪强等10余位院士级科技领军人物。
新研机构成为顶级专家赋能地方产业的连接点。在近日举行的惠山区“科产融合·惠创未来”向新大会上,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院长丁汉表示,将继续深化与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速成果转化,无锡也为各大新研机构提供鼎力支持。据悉,今年我市将根据专项政策,对列入序列的新研机构分档给予政策支持。“在具体措施上,积极促进新研机构与产业良性互动,推进创新综合体建设。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出台产业高级专员等人才认定措施。”市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胡义东告诉记者,市产研院将根据《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把新研机构作为“试验田”“样板间”,全方位调动技术创新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新研机构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