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强市建设再发力。8月24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召开会议,回顾总结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就教育系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学年开学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我市教育工作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持续寻求突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多个方面 成绩亮眼
今年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厚植发展根基,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加速赋能、提升办学品质等多个方面刷新了“成绩单”。
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市教育工作亮点纷呈。我市持续推进《无锡市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到位率接近90%。截至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省市优质幼儿园的覆盖率均接近94%。梁溪区、滨湖区、新吴区和经开区被认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滨湖区、新吴区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省8个县区中无锡占了2个。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也有了新成绩:我市共有9所高中成功申报新一轮江苏省高品质示范(特色)高中。今年,全市启动了篮球、足球、棒垒球等20余项校园体育赛事并首次举办全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足球联赛,让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开工新建一批学校,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进一步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推进校门口“幸福空间”建设,新增和优化校园定制公交线路……截至目前,我市教育系统已经超额完成多个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任务。此外,今年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共引进优秀青年人才381名,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今年以来开展两轮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全覆盖检查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托管机构4464家,排查问题隐患5461项,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全市高等教育发展持续加速,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特色鲜明。随着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启用,我市的高校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此外,我市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支持在锡高校建设74个服务“465”现代产业集群的重点专业,积极促进在锡高校毕业生留锡就业。与此同时,我市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让职业教育也能出彩。我市还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教育。今年以来全市整合资源打造“锡青夜校”,设立228个夜校阵地,通过线下送课等举措,让社会教育惠及更多市民和群众。
定下目标 创新作为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年,我市教育系统制定了怎样的目标任务,如何交出令市民更满意的“答卷”?“改革”成为实施工作的关键词。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谋划推进新学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要以更大力度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的使命担当,奋力展现教育支持创新、赋能创新的崭新作为。全市教育系统将着重抓好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推进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等10个方面,破解教育领域难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更多样化教育的期盼。
根据部署,新学年全市教育系统将实施全面育人行动,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探索无锡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全市教育系统将创新体育工作机制,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改革,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深入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样态,同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发展高质量的教育,软硬件都要到位。新学年,无锡教育系统将持续深化“我为良师”全员行动系列化品牌建设,拓展“我为良师”师德涵育基地,推进实施强师行动计划,实施教师选育“五大工程”,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我市教育系统将高质量实施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行动,根据实际不断优化各学段学位供给,着力建好优质高中分校,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通过实施集团化跨区域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服务。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科技赋能,注重学科实践、研学实践、实验探究等,着力推动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未来所需的社会建设者。
新学年,我市将持续探索推动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建立综合高中职普转换的通道,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新学年,我市更注重强化产教融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提升改善办学条件。在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中,新学年我市着力推动在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等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留锡率,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将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方面下功夫。全市教育系统将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专家库建设,通过加快中小学工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建设高水平竞赛实验室,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强化高中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中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等。
我市还将进一步推动外来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优化校园定制公交服务,新增校园定制公交线路,缓解学校周边拥堵、家长停车难等问题;推进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等,持续提升教育的温度。
(陈春贤/整理、汤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