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迅
《山路》
鹿存玲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年4月第1版
两年之前,无锡夏阳助学会决定“为平民立传,为社会扬善”,组织写作出版反映十八年助学历程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集,于是今天便有了鹿存玲的这部《山路》。“夏阳”二字,代表两个地名,分指江苏省无锡市的夏家边社区和陕西省汉中市的略阳县,最初的助学活动发端于两地之间。
在十八年时间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筚路蓝缕,孜孜不倦地帮助山区孩子上学、成长、发展。助学者最初是几位农民企业家,逐步壮大为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以及小区居民等,人数超过两千;故事的发生地,由无锡的夏家边村(后改社区),逐步拓展到全市乃至上海、南京、苏州、常州、泰州、镇江等地;因助学受益的孩子,从最初的陕西汉中略阳,逐步覆盖宁强、勉县,进而延伸至甘肃、云南等地,总数已近三千五百人。
陕西略阳,古称兴州,地处秦岭南麓,是秦蜀古道、嘉陵航运与茶马古道的重要交会点。由于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现代交通发展缓慢,一度成为国家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重点县和“5·12”汶川地震重灾县。1991年时任无锡市郊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朱建平和区经贸委干部毛志刚挂职略阳。十余年后,已在无锡市文化局任局长的朱建平和毛志刚应邀故地重游,他们偕数位企业家前往略阳访问。汽车在山道上行驶,忽然一名小女孩吸引了众人目光,“小女孩的书包,竟然是一个洗衣粉包装袋。包装袋封口以上被剪开,用两根布条固定,挂在女孩的背上。深蓝的包装袋,两个红彤彤的大字——‘雕牌’,上面一只展翅的大雕,已模糊不清,此时正随着女孩的时而跳跃、时而快步前行的身体在晃动着,一缕阳光从山峦间斜射而下,正短暂地照在女孩身上。”这只“书包”引起了一车人内心的震动。正是跟这名“雕牌女孩”的邂逅,引发了众人的思索:我们能为她们做点什么呢,一定要做点什么……由此,2006年第一批“爱心十人团”到略阳结对资助十名大山贫困家庭女孩,助学活动拉开序幕。
无锡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慈善之城。隋唐开通大运河后,无锡占据水陆之利,经济逐渐发达。尤其元明以来,无锡号称漕仓重地,很快成为闻名全国的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丰富的粮米、布匹资源,使此地成为苏皖逃荒避难者首选之所,赈灾布施的社会功能和民间共识应运而生。近现代以来,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崛起,慈善事业更成为城市传统。所以,从历史渊源来看,夏阳助学会的应运而生以至蓬勃发展,有现实的基础,也有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因此也就好理解,在两千余名捐助者中,除了少数像王洪其、潘建平、赖建明这样的企业家,绝大多数是收入平平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一些经济拮据的退休工人、失地农民。被称为“最富有的资助人”的朱仲林老人,其实是低保户,每个月领取不足七百元的低保金,生活用具靠“废物利用”,蔬菜自己种,一餐一个菜,除了盐必须买,他的日常生活基本不花钱。可是他连续多年资助山里孩子夏令营费用,一出手就是两千元。被称为“猴爷”的徐启原是退休农民,自从2004年跟随老乡邻毛志刚首访略阳之后,可以说全程参与助学会的工作。为了助学,年逾古稀的徐启原很拼,颈椎手术两个月后,刚取下保护装置,他就踏上了略阳旅途。至今,他已经进山四十次。还有很多匿名捐助人,他们刻意隐瞒身份,往往一问三不答,但每次助学活动又会悄然出现,放下钱就走。其中一位“匿名爷爷”,十余年来个人捐款已逾二十万元。夏阳助学会助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平民性特征,这种平民性不仅体现在大多数助学者的社会身份上,也体现在助学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方式上。
夏阳助学会资助孩子上学,更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帮助孩子成长、发展。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到广阔天地增长见识,助学会坚持多年组织夏令营。不仅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更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以捐助人简朴生活现状作参照,以企业家艰苦奋斗经历为激励,引导幼小的心灵朝着积极、阳光、自强、自立的方向生长。助学会组织孩子们勤工俭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人生第一份报酬,培养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助学会还热心为成年孩子介绍安排工作,改变了许多山里孩子的人生轨迹。所以,朱建平先生在回望十八年助学之路时说,山路,是进山的路。山路,也是出山的路。山路,还是心路——印证了亲历者的心路历程,彰显着人性的回归和升华。
慈善,最好的状态,是双向奔赴。人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回响。助学会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本地孩子拿出压岁钱、零花钱资助山里哥哥姐姐的学业,两地孩子通过交往、互访增进了友谊,也促进了彼此心智和思想的成长。而很多接受过捐助的山里孩子,若干年之后自立于社会,又主动加入捐助者的行列,为助学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也为我们这个社会增添了一份美好。慈善,应该呈现一种良性的社会循环。人们以其言行使城市品格获得塑造和提升,城市回报以护佑和福泽,如此互为因果而生生不息。常州溧阳人钱富彬多年前来到无锡打工,当过建筑队小工,贩过猪肉,承包过饭店,经过多年奋斗,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听闻助学会有慈善活动,他主动寻上门,为助学会出了大力。助学会人员每次到达略阳,都会去县城“郭镇罐罐茶”小店吃早餐,店主认出他们是无锡过来助学的好心人,从来不肯收费。助学会人员不忍心白吃,只好过他家门不入去别家吃早餐,结果被店主妻子发现,她一路跟踪而去,悄悄帮无锡客人付了餐费。每年参加夏令营的孩子都会在略阳县城集中,店主夫妻会邀请他们到店里喝罐罐茶,吃水煎包、核桃饼,临行又把提前准备好的食物分装好,让孩子们带着路上吃。这样感人的美谈有很多,人们各自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善善相报的暖心故事。
慈善,说到底还是人世间的事业。应该看到,慈善事业依赖市场经济土壤,从事慈善事业者首先必须壮大自身实力。夏阳助学会得以聚集“散户”而成势,得益于无锡这一方水土,得益于相对富裕的经济基础,也得益于此地悠久的慈善传统。可以看到,慈善事业需要仰仗民间力量,从事慈善事业者断不能怀射利谋名之心。夏阳助学会十八年助学之路,助学者和受助者之间没有隔阂,彼此清楚明白,精准对接,良性互动,帮到了实处,暖到了心上。同时实现助学方式的多样性,授鱼亦授渔,扶贫更扶志。这样的助学效果,只有民间力量才能真正做到,只有秉持初心方能坚守始终。
助学会决定撰写纪实文学集《山路》之后,作者花费两年时间采访、整理、写作才得以成书。全书八十一章,寓示助学活动历经的重重艰难险阻。此书采写深入,为十八年助学活动保留了大量鲜活细节、生动故事以及人物形象,这既是生活的原貌,也是文学的再造。难能可贵的是,此书对于助学活动没有粉饰拔高、刻意歌颂,而是还慈善以本真,因此全书就体现出一种质朴、真实的文学风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