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着力本地人才培育,多途径“开源引流”

“宜”见倾心,县城何以引得青年来?

  □本报记者 蒋梦蝶

  打出“感情牌”,砸下“福利包”。近日,一场为4800名2024级宜兴高校学子举办的“送学礼”,场面“超燃”。现场,宜兴不仅为学子们准备了三重送学礼包,而且高调“示爱”——启动未来“兴”希望计划,对学子返乡实习、就业等给出多重福利。

  去年底,宜兴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一次大调研,青年们针对人才招引、创新创业、城市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送学礼”便是针对“让更多本地优秀学子回宜”这一问题的反馈。不只是大学生,从新兴领域青年到青年企业家、青年干部,宜兴让青年与城市充分互动,深度参与城市发展,期待与年轻人“一见钟情”。

  服务向前端延伸

  让情感纽带变强磁场

  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才的流失成为许多县城发展的痛点。“人才本土化战略是人才引进最直接的渠道。”共青团宜兴市委书记史香莲认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唯有在大学就读的四年是“空档期”,与家乡的联系很少。“送学礼”打响了本地青年人才培育的第一炮,在大学生心中拉满了情绪价值。

  打好乡情牌,如何让情感纽带转化为青年人才回流的强磁场?读懂宜兴,爱上宜兴,一份感知家乡计划让青年看到了不一样的“吾乡”。今年7月,宜兴邀请来自华盛顿大学、悉尼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外高校的近30名宜兴籍留学生参加家乡感知行活动,进企业、进车间,了解宜兴产业发展前景。

  结束一年的大学生乡村振兴计划服务,周慧毅然选择留在宜兴,成为宜兴宜城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宜兴对青年很友好,而这里也有我想要追逐的梦想。”周慧说。从感知到参与,宜兴真情陪伴,不断为高校学子创造锻炼机会。今年的暑期实习双选会,宜兴吸引了350余名学生参与,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近5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近200个优质岗位。

  在今年的爱心暑托班中,宜兴专门招聘了50余名返乡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为我的家乡当一根小火柴,一只衔泥燕,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倍感光荣。”短短20多天爱心暑托班志愿者的经历,为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王嘉汇更好迈入职场提供了一次最佳实践机会。

  与城市互动

  为城市打call

  无论你是民宿青年、青年社工,还是自由美术工作者、外卖小哥,宜兴都“宠”。今年,宜兴以新兴领域青年为重点,在10多个新兴职业中,通过典型引领、平台搭建,加强青年与城市的互动。在首批新兴领域青年榜样中,书法爱好者单公俊、擅长朗诵主持的顾程辉等主动担当起“青年夜校”老师,带动更多青年助力城市发展。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张雨航特意为宜兴定制了一款紫砂AI小程序,并将其搬到了“送学礼”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一把专属紫砂壶。

  在不断地参与中,青年对城市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在宜城街道枫隐社区,青年议事厅、青年智囊团等让青年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由青年策划组织的初夏元气音乐会、东氿晚风音乐会等不断上演……无锡市千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朗艺在宜生活多年,他主动加入了“梦想改造+”公益项目,“一比一还原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我倍感荣幸,觉得自己就是这座城市的‘筑梦人’。”

  首店经济、山湖音乐节……眼下,青年成为城市最佳代言人。“营造活力城市氛围,在水上运动品牌打造上可以多发力。”在走访调研中,不少海外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做活水上运动,宜兴将其打造成为青商活力派的主打活动。青年张俊创办了水恩思迪帆船中心,被列为青年发展型场馆。在青年企业家的带动下,皮划艇、帆船、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在团氿、东氿水域兴起。不久前,宜兴还迎来了中国家庭帆船赛。

  因业引才

  让看过来变留下来

  新建镇距宜兴城区30多公里。今年,小镇设立了人才驿站,为求职面试、见习实习的大学生提供90天免费住宿。“在知名度、资源禀赋上的局限性,让乡镇很难被人才‘一见钟情’。而这一小小的暖心举措却会成为小镇引才加分项。”新建镇团委书记陈梦琪说。

  今年7月,来自辽宁的刘德有申请入驻徐舍镇人才驿站,成为该驿站上线后的首批住客。结束一个月的实习,刘德有正式入职华瑭医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当时拿到了好几个offer,选择宜兴,是觉得这里更有发展潜力,企业发展前景好,不能以静态的眼光去看人才留在县城的发展路径。”刘德有说。

  从因地制宜,根据产业优势打造人才政策体系,到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因业引才,宜兴持续发力。在宜城软件园,聚焦数字经济、智慧能源,这里的注册企业数达35个,引进硕士49人,博士13人,其中70%的企业负责人为年轻人。

  2022年,“00后”小伙吴可凡回宜创办了无锡氿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本地IP的孵化。“大城市的热门行业在县城依然很有潜力和爆发力,目前企业负责宜兴200多家商家的推广,希望助力宜兴打造更多‘城市网红’,提升城市吸引力。”吴可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