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记,这‘三联亭’建得真及时,我们这些老太太的晨练算是有着落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能在一起活动了。”当热心的袁阿姨代表大家向我转达谢意时,我感到只有用心用情为居民办实事,才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翻开“民情日志”本,自社区成立以来的这3年多光阴还历历在目,南星苑六区建成已近20年,有常住人口6800人左右,仅一半是户籍人口。在社区成立初期,人口密集,住户构成复杂,利益需求多元,基础设施老旧,存在不少治理难题。经过走访,我们发现,居民的自治需求、社企校的协同共进,为社区治理带来了动力和能量。于是,我们通过创建“南三联”党建品牌,凝聚各方合力,探索“一聚二治三享”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每月召开的协商议事会中,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突出,居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缺乏居民休憩、活动的室外场所;二是便民凳、晾衣架等基础配套数量较少且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三是社区内河的防护栏较为陈旧,缺乏安全警示标志。为此,我将居民的需求提交给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在人大代表充分征求民意后,我们一起敲定了最终方案:建造一座凉亭,选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东侧空地,由党建结对单位江苏三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便民椅、晾衣架、救生圈、警示牌以及建设凉亭的原材料,由志愿者、物业、居民参与安装。为感谢三联生物的出资,大家一致同意将新建的凉亭命名为“三联亭”。
“三联亭”建起来了,除了为居民提供落脚地,还开展了知识讲座、爱心义卖、写春联送祝福等活动,俨然成为社区的“新地标”。看着热闹的凉亭,我又发现一个居民的新需求:小区内有不少住户从事外卖、快递、物流等工作,他们提出想要新增休憩场地的诉求。于是,在街道的支持下,我们将社区内5个闲置的核酸小屋重新利用起来。接下来,就是解决资金和维护的问题。这次,无锡村田电子有限公司和三联生物一起伸出了援手。不久后,在“三联亭”旁,2个为外卖员、快递员、物流司机等户外工作者量身定制的休息驿站完工,驿站内配备有空调、桌椅书籍、医药箱、充电箱、饮水机等设施。
休憩地有了,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我再一次召集居民代表、党员、物业、结对校企一起开座谈会,征集意见,最后敲定将另外3个闲置的核酸小屋改造为德韵传家馆、善举榜样馆和时光印记馆,作为居民文化活动场所。
社区治理之路任重而道远,虽然面对诸多难题,但只要鼓足勇气、永不停歇,以“事事心中有底”“时时不忘为民”的理念工作,就能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张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