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正则
“吃一碗,想三年”,这是东台百姓对“东台鱼汤面”的褒奖。
这次去东台游赏前,电话朋友,她一再强调,到了东台一定要吃东台鱼汤面,“不吃等于没来”。面馆离我入住的宾馆很近,出门右转再右转便是,走走三五分钟,我俩说定翌日一早,就在那里见面。
在我想来,有名的苏式面如昆山奥灶面,北京的炸酱面,兰州的牛肉面等都吃过,东台的鱼汤面,大概也就是汤料与众不同吧。
起早过去,那“中华老字号”“东台鱼汤面”“百年老店”的金色大字与古意气派的店面,很吸引眼球。我快步进入面店,内部极宽敞,六点出头,食客竟已不少。
排队、付款、入座。刚刚坐定,服务生便送上茶壶茶杯,其后紧跟着一位小后生。他,身穿薄而飘的白色对襟中式长褂,手上提着把铜制的茶壶,细直的壶嘴足足一米来长。还没待我反应过来,他已迅即上前。我面前的一只白色小瓷杯,已被放于八仙桌的台角。只见他一个深呼吸,一收腹,气定神闲。随后两脚一叉,左右手高举,两手握住壶把,一个弯腰后仰,一条细细的水线,就从长长的壶嘴里注入洁白的瓷杯。这不偏不倚、茶倒七分满的功夫,惊得我目瞪口呆。面没到先喝茶的招式,太让人享受了,好感自是油然而生。
十来分钟后,热腾腾的汤面上桌。浓白稠厚的面汤里,是细细的挑折齐整稍稍隆起的面条,碧青的雪菜、粉嫩的肉丝点缀其间,颇为养眼。捞面、喝汤,我有些迫不及待,但分明没有咸味。一边的朋友笑言,别急着吃,面里还没放盐呢。边说边指指左边的瓷盐罐。
鱼汤里不放盐,根据自己的口味,咸淡自调,这算是头一遭。这时的我,像乡下人上城,抑或像老吃客被忽悠了一回,边嬉笑着,边小心翼翼地加盐,唯恐废了美食。
饿了一夜的肚子是空空的。一碗鱼汤面,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没了,鱼汤也喝得一滴不剩。
听朋友介绍,面汤是用野生鲫鱼、鳝鱼骨、猪骨按配比煎熬而成的,其中的制作工艺想必不简单。而“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的民间之说,又足见其营养价值不一般,否则成不了老少皆爱的美食,更成不了江苏省的非遗美食。
东台鱼汤面,还有个传说:乾隆年间,东台一面店老板发现街上多了一个卖面条的小摊,探问得知,摊主原是御厨,由于某次没把汤烧好,被逐出皇宫,无奈之下,只能挑个面担,四处流浪。老板心想,这可是一道御膳,于是连忙将摊主请到店中,由他掌厨。从此,这店里的鱼汤面就成为东台有名的特产。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东台鱼汤面能够传承260多年,自有它的道理。
走出店门,回味着汤面,回望下店面,心里念叨,明年还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