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如何“教育”,何以“现代”

——评钱江《无锡教育会史》

  《无锡教育会史》  钱江 著  西南大学出版社

  □王山阳

  19世纪晚期以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社会受到强烈震动,一大批有识之士提倡“教育救国”,拉开了中国传统教育变革与现代教育推进的序幕。此后,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代表的诸多教育社团陆续建立,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2021年以来,由储朝晖主持编纂的“中国现代教育社团史”丛书陆续出版,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其中,钱江著《无锡教育会史》(西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是较为值得注意的一部。首先,无锡教育会是其中唯一的县域教育社团,因其创办时间最早、存续时间最长、对地方教育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广泛影响而具有典型意义。其次,该著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教育的现代化为切入点,对无锡教育会与地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进行细致梳理,力求揭示无锡教育会在教育实践以及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和功能,在问题意识、史料运用、研究理路上皆有较大创新与突破。

  问题意识

  在对无锡教育会的研究中,作者清醒地注意到对中国现代教育社团本质属性的透视,即如丛书主编储朝晖所言,“本丛书的‘现代’主要指社团具有的现代性,这样的界定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吻合。以历史和教育双重视角,对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具有现代性的30余个教育社团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的查找、梳理和分析。”

  首先,强调无锡教育会教育性的本质。在对无锡教育会组织形态研究的基础上,由教育会串联起教育行政机构、教育实施机构、教育者,由无锡教育会而及江苏省教育会与市乡基层教育会,突显了无锡教育会在地方教育实践中的社会整合功能,从而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无锡地方教育图景。如第二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无锡教育会》,在梳理社团管理制度、组织运行模式的基础上,从组织演讲(思想的浇灌)、社团活动(问题的研究)、编辑刊物(专业的指导)、会员办学(行动的示范)等方面详细论述无锡教育会以其社团的专业性对地方教育事业的专业推动作用,并通过对无锡教育会与劝学所、三科、县视学等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省教育会、市乡教育会的关系梳理,多层次展现无锡教育会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强调无锡教育会现代化的困境。作者将对无锡教育会的研究置于中国传统教育变革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框架下,强调教育社团在“传统与现代”“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下的发展嬗变。在社团创立初期,基本由认同新教育的传统士绅充任领导并发挥了旗帜作用,留学归来的新知识分子则充任主角,在组织教学活动、编著教科书、参与社会变革等方面都体现了“新式教育”的要求,冲刷着传统教育的根基,推动着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然而,作者明确把握政治形势对社团发展的影响,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沦陷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社团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由以自愿自治为特征的自由社团逐渐演变为代表教师群体利益的“职业社团”,并且对地方教育的推动作用日益弱化。

  史料运用

  作为“近代中国创办最早、存续时间最长”的县域教育社团,对无锡教育会的研究理应考镜源流,厘清其存在之由、变迁之故。作者将无锡教育会放在中国传统教育变革的历史时空中溯本求源,考察无锡教育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模、活动方式、教育实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发展嬗变,从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现和确定其历史坐标。其间,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工作。

  遍读全书,即可发现其史料的丰赡翔实。如第一章《清末锡金教育会》组织建设一节,涉及教育会章程、会员名录、工作人员表、会长简介、四柱总结表、收入表、支出表等,以翔实的史料来说明“锡金教育会以章程为中心的制作安排,保证了自身的规范活动”,尤其是经费支出相关史料的整理,更能为新旧变革时期教育社团的运行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是书为较早集中研究无锡教育会的重要成果,作者关注史料甚为庞杂,没有既定的历史著作可资借鉴。不过,作者能够在相关史料整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无锡教育会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以及与此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文献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校勘、辨伪和考证。在论及清朝末年锡金教育会与劝学所(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时,作者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则报刊资料,即《申报》1910年3月25日刊发的《统一城乡各校教育之基础》,其中提到劝学所组织的教员会。通过对教员会与锡金教育会的比较研究,作者提出“清末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学务处主导地方教育的深化”以及“政府在近代选择行政管理路径中的彷徨”。

  研究理路

  作者以“教育社团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为主轴,展开探讨,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与地方教育史研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作者突破教育社团史与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界限,打通历史学与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等学科,注重整体研究与个案解析的有机结合,对无锡教育会作历时性考察,细致阐述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强调教育社团史是无锡地方教育史这一“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注意教育社团与教育行政、教育实践等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而揭示近现代中国地方教育理念的变迁轨迹。在探讨无锡教育会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行政机构的微妙关系中,作者结合具体史实,认为教育社团与教育行政机构虽偶有冲突,但更多的是合作与互补,教育社团更多是处于“专业服务”的地位,而社团成员的多重身份可能体现了专业权威、政治权力、经济实力与社会声望的重叠对地方教育事业变迁的合力作用。

  其次,作者特别强调人在教育社团中的关键作用,从人事关系的角度切入无锡教育会研究,对无锡教育会不同历史时期内部人员的构成及权力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着重从人事关系变化揭示社团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既有对“教育”社团的研究,还有对教育“社团”的研究。通过对锡金教育会7任会长的情况分析,指出这一阶段教育会成员的特点,即传统士绅与新式教育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传统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在北洋政府时期,通过对会员办学情况的介绍,说明专业权威在教育社团中的引领作用。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过对成员情况的介绍,说明教育社团中专业权威与政治权力的融合与分化。

  总体上讲,是书能够还原并留存无锡教育会的历史原貌及其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对无锡教育会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关键人物进行了系统考察,厘清了无锡教育会的真实运作情况,能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史料翔实,理论公允,脉络清晰,在近现代地方教育史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