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阴,江尾海头。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阴这座城市每一次的发展和跨越,都得益于用好了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当下,这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之风正拂过眼前,吹开未来。
改革大潮奔涌向前,攀高逐新风帆正劲!当改革的风翻开“强富美高”新江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江阴正奋楫扬帆,用心用力书写好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兴“新”之火
产业加速跃迁升级
在新赛道上,江阴不仅“能”,而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走进位于江阴高新区的微电子产业园,塔吊林立、机械轰鸣,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掀起秋季攻势。其中,由长电科技投资超100亿元建设的长电微电子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已正式进入厂房竣工验收阶段,建成后可达到年产60亿颗高端先进封装芯片的生产能力,让江阴封测产业链上下游延拓更加锦上添花。微电子产业园的起势是江阴不遗余力攀“高”逐“新”的生动缩影,也是江阴对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瞻布局。
近年来,江阴大力发展“345”现代产业集群,并出台集群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能链则链、宜群则群,促进产业整体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江阴还以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契机,构建“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系统完善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意见,统筹规划和引导园区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目前,微电子产业园、氢能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成为江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拔节生长的承载地。
产业发展蓝图上,一个个极具“新质”底色的重大项目也在加速落地。江阴围绕项目招引、建设、竣工、达产等各环节,全面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全市招商作战地图,完善“驻点+委托+代理”多点布局的招商体制。近三年时间,江阴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219个、总投资达1754亿元,落地长电微电子、盛合晶微、上机数控、双良新能源、远景二期、利电五期等6个百亿级项目,中建材高效异质结电池、三房巷PTA三期、汉邦石化、大明高端装备产业园等4个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
产业是江阴发展的骨骼,创新则是推动筋强骨壮的养分。作为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之一,江阴扎实推进“科创江阴”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上,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精密光电研发中心、清华大学深空技术中心……一批高能级载体平台加速落地。同时,江阴还积极融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建成10个“科创飞地”,成功打通“飞入地”孵化与“飞出地”产业化联动发展通道。
以“文”兴城
城市建设品质尽显
近日,沈鹏介居书院易地新建启用仪式在江阴城市文化新地标国乐岛举行。未来,沈鹏介居书院将与江阴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等融为一体,为江阴人民提供一个欣赏艺术、感受艺术、提升艺术素养的全新场所。国乐岛项目是江阴近几年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项目以北门岛区域为核心、刘天华故乡为原点、“中国民乐之乡”为基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为目标,打造集“国乐”交流、研究、培训、比赛、展演和体验于一体的平台载体。
人文,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除了国乐岛这样的“大手笔”,江阴还有不少散落各处的文化地标“串珠成链”,成为远近市民争相打卡的特色文化空间。据悉,自2022年起,由江阴市委宣传部牵头,“艺”熠生辉——澄艺空间珠链计划在江阴全市域精选了81个特色文化点位,以“介居书院”为龙头,创新打造环境和空间“美”、服务和体验“好”等5类多元化城市文化新空间,打造出一条环绕江阴城乡的文化“珍珠项链”。
滨江路与黄山路交叉口,一座以江阴市市花“芙蓉花”为意象的斜拉桥成为江阴北高速出口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江阴结合城市和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形成“一环两联四横六纵”的快速路网体系,其中环线由海港大道、江阴大道、世纪大道、科技大道、滨江路构成,围合面积203.7平方公里。目前,环线大部分快速路均已建成通车,锡澄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暨南大道至塘头桥段)也于今年8月1日顺利通车。
一个个道路改造提升项目加速着江阴城市更新的脚步,也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品质。市区黄山路、大桥路于2021年和2022年相继完成改造,沿线道路景观面貌焕然一新。总长约10公里的环城四路于2023年基本完成改造通车,这四条路或打造沿河亲水景观步道,或拓宽道路设双向六车道,或增设沿线口袋公园等街景,实现从“道路”到“空间”的华丽转变。
聚才有“道”
双向奔赴圆梦未来
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正式交付最近备受关注。这意味着包括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在内,江阴已坐拥两所部属“双一流”高校,放眼全国县级市这都相当罕见。这样深厚的缘分,基于产业优势,又将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设7个本科专业,均紧紧契合江阴优势产业发展;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首批入驻了集成电路学院等4个新学院,也将基于江阴产业基础逐步开展技术攻关。
聚才有“道”,江阴通过大力实施“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2.0,推进“千企万才”三年行动、“澄才归巢引凤”等系列计划、工程,构建起全面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围绕强化高校支撑力,则出台《江阴市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支撑力行动方案》等政策意见,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全方位做好配合、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高校资源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据悉,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首届316名本科毕业生中,有近三分之一选择了留澄读研或工作。
市级政策全力护航,园区政策同样“澄”意十足。江阴高新区“蟠龙英才计划”从1.0版进阶到4.0版,多项政策与市级叠加,引才诚意进一步彰显,引才力度进一步加大;临港开发区落细“港城英才计划2.0”,从解决人才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关键小事”着手,进一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截至今年7月,江阴人才总量达55.8万人,数量列无锡各板块第一。
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江阴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江阴市政府提供精准的支持措施,从创新项目启动资金、科研平台搭建,到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据统计,目前,江阴已建立高校引才联络站44家,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267家次重点骨干企业携10000余个优质岗位,走进46所高校“组团招聘”。此外,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向各类青年人才发放大学生租房、学费、生活等补贴868.5万元。
本版撰稿 唐芸芸
图片由江阴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