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4版:特刊

惠山区:党建赋能,创新推动“鲲鹏迭变”

  近年来,惠山区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上持续发力,一个个党组织建在群众身边,听民声、解民忧,带领百姓共建发展良好生态。

  凝心铸魂,创新理论武装夯实基础

  独特的学习基地,成为创新理论的红色引领。惠山利用延安精神赓续地、“四千四万”精神发源地的独特优势,以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为主阵地,统筹整合31个现场教学点,以点带面打造“惠·鹏飞”先锋游线。

  “点线面”完善管理体系。坚持全覆盖,惠山纵向构建区委抓统筹、组织部门抓指导、基层党组织抓落实“三级联动”责任机制,横向构建政村联学强引领、国民联学强发展、医校联学强效能“三联三强”助学机制。拓宽流动党员、老党员和人才党员等学习渠道,组建“雁阵学习组团”、发放助学播放器、开设“假日学堂”,精准抓实特殊群体党员跟进学。“精专特”靶向发力。内强自身与外引先进相结合,推进党课名师建设,推出春学、夏训、秋练、冬悟“四季淬炼”课程规划,开发政治训练营、青穗训练营、干部夜校等活动品牌,备好“6+N”因材施教选修课程。

  “实细深”整体发力。惠山挖掘文物史料为“教材”,编写制作《奋楫者先》《让希望生长》等鲜活教材和远程教育片30余部,同时将室内课堂拓展至田间地头和党员家庭,延伸到项目现场和产业链条,组织老党员、党支部书记和青年党员通过“凉亭故事会”“板凳微党课”等形式,开展微宣讲2.5万次。

  强基固本,“把支部建进小区”强品牌

  抓住“小区”这一基层治理“最小单元”,惠山着力推动“把支部建进小区”,打造“惠聚驿家”小区党建品牌。

  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惠山系统实施“百个小区建支部、百个支部进小区”计划,全覆盖组建小区党支部232个,设立党员楼栋长1231个、党员中心户6534个,超83%的党支部书记为村(社区)“两委”,支委成员中业委会、物业公司等领域党员比例超90%,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向基层延伸、纵深发展,平急转换、组织动员能力显著提升。

  探索基层治理新型工作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在一线。惠山抓住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这三个党员群众“最熟悉、最了解、接触最多”的主体,创设“三环共治”工作机制,开展物业公司星级评定,实行末位淘汰制,全面提升小区党支部话语权,有2家物业公司因服务质量不到位被清退,居民与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数量减少76%。

  构建扁平化工作格局,推动减负增效。惠山将“吹哨派单”权限向小区党支部开放,累计受理各类工单130余个,满意率达100%。创设“双向选择结对”模式,推动区镇两级188个机关支部与232个小区党支部开展定向联建,累计设立电动车棚安全改造、老楼加装电梯等实事项目241个,开展“律政直通车”“小区坐诊日”等各类便民服务活动317次。实施“Hui·联合执法进小区”行动,整合住建、城管、市监、公安、消防、环保等条线力量组建联勤队伍,累计开展联合巡查、安全巡查行动90余次。

  改革创新,“红链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紧扣现代产业链式发展趋势,惠山持续开展“红链赋能”行动,推动“党建链”嵌入“产业链”,沿链释放红色动能。

  组织建在“链”上,凝聚发展“向心力”。以“三新四强”产业集群为重点,惠山创新建立“区级产业链党委+区域产业链组团+链上龙头企业党组织”三级组织架构,聚力打造生命科技、汽车及零部件等8大产业红链及水蜜桃农业产业链。构建“红色动力”“红链兴农”等品牌矩阵,形成“一链一党委、一链一品牌”工作格局,覆盖链上党组织90余个,党员3000余名。

  人才汇在“链”上,激活发展“新引擎”。惠山制定出台“惠·鹏飞”英才计划及相关配套实施办法,瞄准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精准引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持续擦亮惠山“院士经济”金字招牌,创新“一链一企一院士”发展模式,累计引进院士(团队)56人(个),201人成功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扩充“惠山工匠基金”至1.3亿元,评选各类“惠山工匠”94名,推动惠山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服务沉在“链”上,筑牢发展“硬支撑”。惠山建立市、区、镇(街)“1+2+N”三级产业链党群阵地体系,集成流动党员管理、企业精准服务等18项功能,开展圆桌派、微论坛等特色活动70余场。打造“惠企CALL”数字化服务平台,解决投融资、项目申报等难题137个,实现企业需求一键速达、服务诉求即时回应。成立规模超百亿元的惠“金”彩产业基金群,投资实体项目超60个,吸引创世纪、海柔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在惠山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