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9版:特刊

项目带动增后劲,培育发展向“新”力

  今天的项目,明天的产业。今年以来,滨湖全区上下集中精力盯项目,千方百计引项目,拓展空间落项目,以质取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根强基。

  产业升级 形成新增长极

  今年以来,滨湖区投资运行总体平稳,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1-8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7亿元,同比增长5.4%。聚焦“543+X”产业方向,有效投资提升明显,重点实施健适医疗二期、科麦特高性能材料、金杜长三角知识产权中心等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88个,完成投资115.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同比提升14.8个百分点。

  未来产业布局上,抢抓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重点推进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光子芯片联合研究中心、卡尔曼导航等重点项目,加速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同时,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宇华精机、锡华风电核心装备等一批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81.4亿元,同比增速72.8%,占比34.1%,高技术产业投资75亿元,同比增速119.35%,占比31.4%。

  项目攻坚 推进省市重点

  全区上下聚焦重大项目要素保障,锚定全年目标,主动作为,优化服务,力促重大项目产生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省重大项目再突破,国家级船舶动力电力试验基地等5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项目数量创历史之最。其中实施项目4个,储备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123亿元,2024年计划投资17亿元,1-8月已完成投资18.5亿元,投资计划完成率109.1%。

  市重大项目再加速,滚动实施宏大纺机智能制造工厂、芯卓12寸技改等市级重大产业项目37个,完成投资81.7亿元,完成市下达90亿元目标的90.8%、超时序进度24.1个百分点。

  省市重大项目推进的同时,服务保障再提升。全面建立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分级服务联系人制度,实时跟踪项目进展,以更多细致的服务,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推进专班”作用,推动华立聚能等重特大项目“拿地即开工”。

  顶层设计 加快释放新空间

  为深入贯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部署和新要求,滨湖找准科创资源布局的平衡点以及滨湖产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推动项目建设。

  聚焦“风口”,深化创新驱动。滨湖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区首位战略,把山水东路科创谷作为创新战略实施的“主阵地”。加快启动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编制,并持续推进太湖实验室深远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促“产业向‘新’、发展提‘质’”在科创谷有更多彰显。

  集聚“资源”,拓展承载空间。滨湖精心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地标特征明显的特色园区。上半年,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锡芯谷人工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开工建设;无锡影视智能拍摄制作园、聚芯源创产业园加快实施,粤浦富安智造园一期已完成签约面积约3.2万平方米,这批特色园区建成后,将营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锚定“航向”,加速腾笼换凤。按照“空间集聚、产业集群、产城融合”总体布局,完成滨湖区国土空间规划初步方案,统筹划定并获批启用工业用地刚性保障线、弹性过渡线、优先腾退线,分类制定低效工业用地处置盘活方案。2023年以来,全区通过成片腾退等方式,共腾退低效工业用地近1500亩。

  发力招引 培育发展新动能

  滨湖始终坚定不移大抓产业、狠抓项目、重抓招商的鲜明导向。多维度优化招商机制。牢固树立“无事业不产业”理念,进一步深化招商机制体制改革,推动构建三级公司化招商模式,建立健全每周例会、常态联络、梯度服务、提级协调等推进机制,力促项目信息与要素保障精准匹配、无缝衔接。高频次开展招商推介,今年滨湖先后带队赴日本、德法、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开展招商考察,详细推介滨湖科创优势,精准对接“五大经济”相关领域企业,积极谋求合作机会共同推动更多好项目落地滨湖,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全方位提高招商质量。建成投用“招商数字系统”,有效发挥“投资热力图”“招商靶向图”等工具作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1-8月,新备案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个,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20%。

  要素保障 筑牢高质量基础

  未来滨湖将聚焦聚力推动重大项目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为全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在拓展投资增长空间上,进一步释放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抢抓政策窗口期,系统谋划储备“两重”项目,扎实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加快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同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落实营商环境6.0政策,大力推进“一企一策”,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在突出重点强化招引上,瞄准重点方向,主动对接粤港澳、京津冀等国内热点地区和日韩等国外资本高地,密切联系重点央企、知名民企、高校院所等主体,加快找到项目合作切入点、着力点。围绕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加大终端产品和品牌引育力度,依托算力、绿电、绿证等宝贵资源,抓紧落地更多新业态项目、平台类项目。

  在夯实项目要素保障上,进一步畅通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落实好“模拟审批”“拿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对项目存在的各类制约要素进行梳理,用好“市控+区配”模式,积极对上争取并向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倾斜和优先保障。对计划新开工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合力筑牢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