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70版:特刊

无锡科技:创新驱动,向更高处攀登

  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成高质量发展之效。

  城市发展的每一段历程中,创新驱动的力量都举足轻重。近年来,无锡聚焦“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战略定位,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科创企业领航、创新载体筑基、创新平台提能、关键技术攻坚、成果转化加速,到创新人才登峰、开放合作攀升、创新生态优化——一座城市在科技创新的行动与努力,正日益显现成效。从市科技局获悉,2023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9%、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38%,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

  数字之中蕴含一座城市的科创之力:科创企业正强势生长,创新平台之硬核支撑,科创空间里优化蝶变,高端资源更纷至沓来……此刻,让我们走进一幕幕场景中,体会一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新风景。

  高水平科创企业蔚然成林

  【场景】近日,2024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榜”。我市共有218家企业入选,其中江苏独角兽企业12家,增幅140%;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48家,增幅41.18%;江苏瞪羚企业158家,增幅53.40%,获评企业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三。

  位于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的江苏新瑞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本次新上榜的一只“独角兽”。最近,公司直播带货的一批毛巾销量不错,毛巾外表普通,但质地柔软、味道清新且特别耐用。董事长储鑫介绍了背后的奥秘:“用特殊的液体浸泡后,纺织品就会变得环保无菌而且经久耐用。”她说的液体就是“生物基”——公司开发的一项全球首创、填补国际空白的创新产品。

  公司原本业务集中于化工、纺织行业,是比较典型的传统企业,储鑫通过国际市场研判发现,贸易越往后做,利润空间会越小,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才能“走下去”。“以植物和动物为原料提取生物基,用于替代传统有污染的化工原料,是世界性课题。”储鑫说,新瑞贝领先全球研发的“零碳”生物基新材料,成为我国低碳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技术成果填补国际空白,获得行业领域内全球首个生物质DIN国际认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日化、美妆、食品、农业、医药等行业领域。在纺织领域,该公司生物基新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以上,位居国内第一。

  【风景】无锡,尊重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分层次、梯度式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科技惠企政策,积极为创新企业孕育成长排忧解难。近三年累计减免科技税收492.8亿元、惠及企业31819家次,全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培育入库企业分别达5115家、2993家、262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6325家。

  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强劲

  【场景】在无锡今年的科创“成绩单”上,创新平台的表现引人瞩目: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江苏省绿色氢基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占全省1/4;江南大学生命健康概念验证中心入围首批省概念验证中心,占全省1/10;无锡中微高科电子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长三角Chiplet集成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功入选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占全省1/3。

  走进宛山湖未来产业研发社区,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坐落其中。“着眼可再生合成燃料制备关键技术和高效转化利用,我们聚焦如何把电能高效转化为氢能,再转换成液体燃料,相关项目有望在2026年左右落地产业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赫介绍,目前已在碳中和氨燃料发动机、绿色醇氢发动机、碳中和燃油喷射、高效混合动力等方向开展创新攻关,并与吉利集团、徐工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

  “一方面做好筛选工作,避免科研成果盲目冲向市场;另一方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更容易发现学校的科研成果。”省概念验证中心(江南大学生命健康领域)负责人王立这样介绍中心的功能定位。入选江苏首批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之后,中心孵化企业无锡威尔森淀粉工业有限公司新近又获得“一址两用”食品生产许可证,意味着原本只能进行食品研发的实验工厂可以直接从事食品生产,这在全省尚属首例。这张许可证落地体现了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方面的概念中心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以“劲儿往一处使”的科研组织模式破解技术创新难题,创新联合体正在发挥出强劲创新力。由无锡中微高科电子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长三角Chiplet集成技术创新联合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整合产业资源、科研资源,集聚三省一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该创新联合体涵盖了设计、封装、标准、可靠性等环节,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前后侧、内外围的耦合发展水平的同时,快速将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为工程化应用成果,从而服务于国内集成电路的广泛市场,通过先进的Chiplet(芯粒)集成技术创新、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风景】无锡,着力打造以“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以各类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科创平台体系,目前拥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省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以上“三大创新中心”7家,累计建设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0家,锻造“神威·太湖之光”、“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一批“国之重器”。

  高品质科创空间连片成势

  【场景】龙王山脚下,长广溪岸旁,全长仅有11.8公里的山水东路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连起滨湖80%以上的科教资源。这里集聚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航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磅科研院所,诞生了“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呈现具有辨识度的现象级“院所经济”。

  山水东路科创谷正致力打造无锡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的最佳示范段。近期,山水东路科创谷总体规划重磅发布。根据规划,全新打造的山水东路科创谷将按照“一路两园多节点”整体规划布局建设。“我们将统筹全市重大创新资源,特别是增量的科技科教资源,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动创新资源优先向科创谷集中布局,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打造未来无锡最有显示度的科技创新空间。”市科技局局长陶波告诉记者。

  【风景】无锡,拿出最美的山水资源、最佳的核心地段给科创、做科创,大手笔谋划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协同推进梁溪科技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等多个科技新城建设,已形成“一带引领、多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格局,近三年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超500万平方米。

  高水平创新人才纷至沓来

  【场景】近日,随着我市首批技术转移导师正式“上岗”,无锡朝着解锁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进阶之路又迈进了一步。来自国内各地技术转移领域的一批资深专家受聘成为我市技术转移导师,将为更多科技成果在锡转化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献智献力。

  在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无锡城市赛现场,一批国内技术转移领域的顶尖人才受聘为我市首批技术转移导师。包括牛津大学科技创新(苏州)中心总裁陈兆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上海沪江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立云等专家。

  “目前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堵点是服务体系和联动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的消化能力达不到预期。” 曾被评选为首届“科创中国”技术经理人先锋的王文建议,政府层面应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加强谋划与前瞻部署,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坚持需求牵引,解决供需技术融合对接问题。高校则须摒弃碎片化科研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从源头提升自主转化能力。各类服务机构需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协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风景】无锡,精心呵护“第一资源”,升级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和“锡引”工程,近三年认定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763个,年均引进高层次人才超万人,分别以1亿元顶格支持给予丁汉、丁荣军院士团队,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高效率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场景】近日,无锡市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成功举行,聚合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等平台,将一批银行、投资机构、企业拉入科技金融合作“朋友圈”,助力科创企业把“专利”变“红利”。

  近年来,无锡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颗颗科技创新的“种子”持续得到“金融活水”的滋养浇灌。截至6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合计3628.5亿元,同比增长30.3%;新增5家上市公司均为科技型企业,新增总数位列全省第一。金融以外,我市近期还发布了《无锡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无锡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行动方案》《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维度构建高效创新生态。

  从市科技局了解到,近期,我市正加快建设首批11家概念验证中心和6家中试服务平台,强化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样品变产品、产品成商品”,让“科技力”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风景】无锡,在全省设区市率先颁布实施《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系统构建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从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育各方面、各环节给予全面支持,不断厚植创新创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