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79版:特刊

深化改革稳“三农” 向“新”而行促振兴

市农业农村局:全力以赴擘画乡村发展新画卷

  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一盘棋”推进美丽农居、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以科技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全力以赴擘画乡村发展新画卷,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我市连续四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发布国内首部和美乡村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和美乡村条例》,去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至791万元,居全省前列。

  注重改革赋能,让现代化步伐更坚实有力

  聚焦农村土地制度、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等强化精准改革,更好地整合资源,促产业提质增效!

  粮食安全,地为粮基。近年来,围绕促进耕地增数量、提质量、优布局,我市深入开展“三提两严”行动,分年度对农业低效用地加强整治。去年全市耕地总量达123.13万亩,净增2.53万亩,“十四五”以来首次实现“止减转增”、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江阴青阳镇里旺里、塘头桥和建义3个村,原先杂乱分布的粮田和低效农业用地,按行动要求进行集中整治后形成3500亩种植粮食的高标准农田。“3个村由此增加耕地120亩,‘三权分置’改革又推动农民将承包经营权交由村集体管理,3500亩粮田目前由4名经验丰富的农民耕种,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种植,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镇农业农村科人士说。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等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村集体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优化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督等机制,极大推动了粮食规模化经营。在此基础上,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国家试点建设稳步开展,一块块粮田按田、土、水、路、电、技、管七项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整治,不少“零星田”“巴掌田”变成了大田,灌溉渠系、机耕道等得以优化,成为抗旱、耐涝性能强的“吨粮田”。至今年底,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将达30万亩以上。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乡村资源利用更优更高效!我市组建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967家,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超300万人,构建形成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推进镇村联合发展平台建设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建成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体系,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经济、飞地经济、服务经济等转型路径,有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薄弱村可利用资源少等问题,我市还创新开展“五增行动”、“百村提优、百村帮促”行动,进行精准帮扶。2023年底,所有经济相对薄弱村村级收入均达超250万元。

  强化系统集成,让乡村更强农民更富

  聚焦锻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系统化、集成化推进系列强农惠农举措,让更多农企、农民尝到科学种养甜头!

  在惠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越来越多的桃农开始采用Y型种植法,即在地头两端预留农机掉头的位置,宽行密植、长枝修剪、光照充足,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这样一亩地可栽66棵桃树,和传统种植方式比增产约20%,人工费减少两三成。”园区技术负责人戴慧俊说。不少水蜜桃基地还安装了物联网设备,农户可在手机上查看桃园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数据,据此实现精准种植。目前,园区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80%。

  近年来,我市编制完善现代农业专项规划,明确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服务设施配置计划,良种、良机、良技体系建设也随之“满格推进”。我市每年有扬麦33、扬麦34、嘉锡优610等近30个优质稻麦品种(系)试验示范并推广种植。全市农业装备和设施设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粮用高效农机增至2000多台套,建成智慧农田、无人农场10多个并辐射粮田10多万亩。改革精准发力,近几年我市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今年我市夏粮总产18.6万吨、单产328.1公斤/亩,分别较上年增长2.9%、1.3%。

  因地制宜强化种业赋能、装备提能。我市正在建设“太湖三白”“长江三鲜”“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平台,打造农业硬核“芯片”;加快扩大工厂化养殖面积,推动更多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实现亩均产量是传统的5至10倍;高标准建设6.94万亩市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20多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有序经营……系列举措推动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加强人才支撑、金融保障,为增收蓄力。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建成9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每年为百余家入园企业和农创人才开展种植、产学研对接等服务50多次。针对农企等盼望更多金融活水支持状况,我市组建市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作联盟,大力推广“苏农贷”“惠农贷”等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9.1亿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将以前农企、大户点上发力转为政府规划引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坚产业发展短腿,乡村产业才能再次被‘点燃’。”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2023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达288.7亿元。

  深化环境整治,让乡村和美可感可及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展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新貌!

  走进宜兴丁蜀街道上坝村,只见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路边红花绿树相拥,农家院落里干净整洁。“以前村里垃圾、杂物随处可见,道路、房屋老旧,这几年按我市‘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拆除乱搭乱建、清理陈年垃圾、清除露天旱厕、疏浚河塘河浜......如今村子变干净变美了。”村民王老伯说。村里还建成龙鳞坝、茶山食野等网红打卡点,一批年轻人也返乡创业,进行茶树新品种开发、开设紫砂创作工作室等,乡村有了新活力。

  “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引来更多资金、人才、技术,而融合的前提是村庄环境要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跟上趟。”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2018年起,我市四级联动、多部门联合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农村垃圾、污水、河道等进行统筹治理,并健全落实了长效管护机制。去年开展的“三清三治”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则对6961个自然村按乱搭乱建等程度分类施治,推动4000多个村庄实现了转化提升。我市还就农村人居环境立法,为和美乡村建设加强法制保障。

  “美丽农居”建设作为环境整治抓手也在稳步推进。多年来,百余个乡村改善了农房,还协同推进农村道路、水电气等配套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相呼应,宜居宜业宜游新面貌逐步展现。今年起,所有镇和涉农街道都要开展“美丽农居”建设,47个重点推进村年度建设任务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还开展集中连片打造和美乡村,今年宜南“茶香竹海山水画廊”片区(带)、锡东“稻香吴韵”和美乡村片区、惠山江南桃花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带)3个片区还入选省级培育建设名单。乡村村美、人和、业兴、民富新貌正在加快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