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船……一件件“硬核”海洋科技产品集中亮相。11月15日至18日,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举行。同期举办的2024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超7000件海洋科技装备与创新成果带领观众逐梦深蓝,展示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新动能、新活力。
科技赋能海洋装备轻松驭海
海下数十米,如何清洗长满贝类及海藻的船?记者在本届博览会数智科技装备展区找到了答案。
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只需一个纸箱大小的水下机器人,便可以灵活浮游、下潜,到达海洋生物附着的区域开启高压水柱清洗船体。水下机器人还配有智能巡航定位、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研发人员通过搭建算法,可实时矫正机器人运动轨迹,并规划最优的清洁路径。
水下机器人在水下救援、水下考古、水下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记者在院校及科研成果展区看到多款酷似海洋鱼类的水下仿生无人潜航器。由福建理工大学研发的“仿生波士顿大龙虾”民用潜航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据了解,这款潜航器仿照龙虾的身体构造,前侧装有左右机械臂夹爪、尾部配备了多级柔性推进器,在水下科研、文化遗产保护、安全与救援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既能海里游,又能天上飞。在上海交通大学展位,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科技感十足。“飞潜合一,负载能力7公斤,能够完成水下100米潜深的航行任务,能在海洋探测、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大放异彩。”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吕晨昕说。
绿色动力助力蓝色发展
号称“不沉没”的船是如何实现的?博览会上的一艘灰色新能源聚乙烯船舶成为亮眼产品。
泛海海工董事长潘岩介绍,这艘船使用的新材料强度与钢相同,但韧性却是钢的12倍,使得船只在碰撞时既能不受破坏又具备优异韧性,能够像气球一样弹回,再加上独特的船体结构,进一步确保了船只“不沉没”的特性。船舶还体现了研发者对环保的深刻理解。由于使用了新材料,船舶无需使用油漆进行船体喷涂,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废渣、废水、废气的零排放,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展区内,多种多样的新能源船舶令人目不暇接。长航集团展出的“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轮模型巨大,“这艘游轮全长100米,有4层楼高,6个小时可充满电,一次充电可续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600多吨。”长航集团现场负责人说。
“运输+起重”一体化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船“乌东德号”、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越来越多新设备、新技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绿色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深刻重构航海装备产业,重塑着海上交通体系。航海装备、海上交通乃至全球航运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绿色化和数字化日益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招商局集团董事、总经理石岱说。
更深更远驶向深蓝
11月14日上午,“科学”号科考船、“中国海监8001”执法船缓缓停靠马尾船政文化城船政码头,为参展嘉宾带来了一场深远海“大国重器”视觉盛宴。
“‘科学’号科考船总吨位4711吨,集成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是我国首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科考船船长陈修峰说。
向海图强,筑梦深蓝。走向深海,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走进连江深海养殖馆展厅,“闽投1号”“振鲍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引起观众好奇:为何要在“海上的钢铁之城”里养鱼?
“振鲍1号”平台负责人吴永寿介绍,把鲍鱼搬到深远海养殖,深远海的海水交换量大,水温稳定,水质更好。在这样的环境里,鲍鱼的成活率上升,产量也能增加两成。这种养殖方式还能节约人工,人工数量可以减少60%。平台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系统,相当于鲍鱼的“智能家居”,养殖户可以监测海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等数据,实现“手机养鱼”。
“深远海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多位与会嘉宾认为,我国航海装备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推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蓝色生产力”稳步提升。
(新华社福州11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