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友炜
网络时代,能通过手机微信传情、传文,并彼此点评,这的确是件快乐的事!
微信群已成了我们的文化家园。如今,群友之间互发信息,已经不满足于原先的点赞或发表情包了,更多的是畅所欲言地写评语、谈感悟。我高兴地看到,众多退休党支部群里的原创文章多起来了。相互间“你写我评,我写你评,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蔚然成风,而且写作和点评的内容是那么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分析是那么客观公正、充满唯物辩证法,语气是那么平和静定、亲切感人。五年多来,我对退休党支部群里群友所发的文章,大多作过点评,并受到作者的认可。但平心而论,群友对我在群里发表的百余篇习作的点评更胜一筹,令我回味无穷。我从他们的点评中欣赏到了、领悟到了点评艺术的魅力所在。
的确,点评是一门艺术。
上好的点评,话不在多,点到就好,可以用“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形容。林林总总的点评让我见识了群友的慧眼,他们对我习作的点评,切中文章之主题,抓住其中之根本,言简意赅。去年7月底,我在退休党支部群里发了《难忘21年前的那次好稿评选》一文,细述当年破例担任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会评委时的激动心情,以及夜以继日读好稿、不拘一格选佳作的辛劳经历……来自天山脚下的群友林鲁伊认真看完这篇三千字文后,写下31个字的点评:“此文解密了评奖,满足了好奇,深化了内容,树立了独秀,别具了一格——作者聪敏。”阅后,我为他的高度概括力和惜墨如金的点评所折服。
微信上撰文,只能短小精悍,多为就某一件事、某一问题、某个角度发议论、谈感悟。一些上乘的点评,对原文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去年元月8日,是周恩来逝世47周年纪念日,我事先谋划,从周总理生前一直佩戴“为人民服务”的徽章,联想到他像水一样的奉献精神,进而把水与当代先进人物践行“人民至上”联系起来,与贪腐分子把自己当作“抽水机”大肆敛财的反面典型挂起钩来,把“滴水穿石”精神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串联起来,最终写成随笔《像水一样》,于去年2月初发至群里,并见诸报端。群友们点评多多。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群友嘉义写下了题为《拜水为师》的读后感,为我的习作增光添彩。
嘉义在点评中用诗情话语开篇:“昨日的初雪已经化作流水,在初升的太阳下悠闲地品读《无锡日报》文学版上项老写的千字随笔《像水一样》,犹如聆听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深入解读那句熟悉的成语……读着读着,我突然联想到,原来,水的形态千变万化,水的文章各有千秋,但能写出水的本质、人的精神,达到拜水为师、以水为镜的境界,那才是既有思想性、文学性又有哲理性的佳作。于是我重温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诗的最后一句写道:‘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是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水一样’,在顺流与逆流中勇于奔腾,净化自己,化作绿色的一滴,定能融入千顷澄碧的大海,与潮汐共舞。”读罢,我为之振奋,为之感动!
大凡优秀的点评,往往会“跳出文章作评价,棋高一着展风采”。去年“八一”前夕,我在群里和媒体上发表了《背包上的报道员》,细致描绘自己从写第一篇特写《补鞋的故事》开始,在实践中学习摸索,逐步成为军地专职新闻从业人员的故事。长期分管军地报纸理论宣传工作的群友京池看后,充满激情地点评道:“读文深思,我忽然觉得,应该感恩我们的过去:过去时代赋予我们思想,过去我们为时代努力付出……不要忘了,你曾经也是‘好汉’,或者你曾仿效过‘好汉’,或者你至今余‘勇’可嘉,为你点赞!”如此眼光独到的点评,给我和读者都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还注意到,群友在群里发的原创文章,都有其写作宗旨和主题,文中多有闪光之处。一些好的点评,很善于抓住“闪光点”,以此弘扬正气,激励人们砥砺奋进。当然,点评中也不乏善意的提醒和中肯的批评。这也很好,批评使人进步!
点评,贵在点和评。而其中,语言表达尤为重要。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网络语言的变化尤其快。但无论怎样变,点评还是要抓住文章的“内核”,并鲜明点出好在哪,给人以什么启迪。
微信点评之中,有内容概括的艺术,有语言表达的艺术,有锦上添花的艺术,有思想引领的艺术……点评,可真是一门艺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