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胡西风:一把紫砂壶里的大千世界

  □见习记者 刘亚

  甲辰岁杪,风云际会——西风、尚云作品双个展在经开区旭天智慧园内漫诗韵茶画空间开展。展览独具创新形式,以“风云际会”为主题,集中展出了两位艺术家的紫砂壶作品和国画、花鸟扇画作品。其中,近四十件由胡西风开创的山石紫砂壶流派作品,以雕塑技法将山石元素作为审美意象融入紫砂壶创作,在传统的紫砂壶工艺中注入了文人意趣和观赏性。

  一把壶 一个画面

  展览现场,《岸上观云》《雪夜闻钟》《初霁》《大漠沙如雪》《础石》等一系列紫砂壶作品,形态各异,色彩意涵也各不相同,极简的紫砂语言制成壶身,动感山石做成壶纽,壶盖上的风云、立石皆为传达审美情趣的意象。

  每一把山石紫砂壶都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都有其独具的艺术个性。《雪夜闻钟》是一把仅仅八十毫升的迷你小壶,但却“小器大作”,寄托了胡西风对于古琴家林友仁先生的敬仰之情。他将壶身制成古代乐器编钟的形态,“雪夜”则借助传统紫砂的铺砂工艺得以具象呈现,营造出了雪花缓缓飘落世间的效果。至于林友仁先生的高士形象,则以“立石”矗立于雪原中加以塑造,突出其独立超然的品格。“立石”就是其精神的人格化象征,而“立石”边的小石头,在构图上与其形成呼应,象征着先生的知音或者敬仰者。在这把壶中,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只有兼具文化内涵和审美高度的紫砂壶,才能遇到艺术上的知己和赏识者。”胡西风说。

  《初霁》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于宋代山水画小品中的自然雪景,当画面细节通过跨界艺术语言表现在紫砂壶上时,一个艺术世界里的咫尺自然便诞生了。胡西风的每件作品都是完满自足的,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

  师从大师 自创流派

  山石紫砂壶流派是胡西风原创的紫砂艺术表现形式。为什么会开创出这样的流派?“进入紫砂行业之后,我便觉得应当以艺术的审美高度去创作紫砂壶,超越紫砂壶制作技艺本身,凸显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格调。”胡西风坦言,这与他的艺术理想密切相关。

  胡西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年纪,喜欢艺术的他就进入社会,从事与画画相关的工作。后来辗转跨行,做过多份不同工作,但他始终未放弃对艺术的热爱,跟随启蒙老师尹光华、刘达江学习绘画,又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城市雕塑研究班,跟随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等中央美院诸多老师学习雕塑,“在钱先生身上,我能感受到他作为艺术家的底蕴之深,不仅表现在其艺术追求和建树上,也表现在他创作的勤勉上。他不断学习的精神给了我重要的人生启示。”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隐居,一直是胡西风的理想生活,即便是拥有了在海南和无锡从事城市雕塑创作的经历和知名度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雕塑逐渐兴起,得钱绍武、董祖贻、曹春生等教授衣钵的胡西风,于上世纪90年代前往海南,从事城市雕塑创作,一度名声斐然。2000年到2005年间,胡西风听从恩师钱绍武先生的召唤,离开海南来到老师身边,作为其得力助手在无锡与大濛一起创办钱绍武雕塑研究院,为老师的二次创业殚精竭虑。2006年初,胡西风婉拒了老师让他一起去北京的邀请,毅然退隐宜兴湖㳇小山村,在自己设计建造的“借山小筑”中,继续追逐自己的艺术生活理想。

  诗意审美 融于创作

  “借山小筑”寄托着胡西风的理想生活状态。因为山居一面倚山且面积较小,他便效仿齐白石当年称自己书房为“借山吟馆”,将其命名为“借山小筑”,以此表达自己“人生如寄,不慕权贵”的生活态度。退隐“借山小筑”之后,胡西风的创作方向发生了改变,从雕塑创作转为紫砂壶创作。“宜兴是紫砂工艺的发源地,积淀深厚。我本身也钟爱紫砂壶,而且雕塑和紫砂壶创作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在胡西风看来,紫砂制作的技艺更需要融入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格调的追求。山石紫砂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一方面是个人的生活审美意趣,一方面得益于自然山川和文人赏石文化的影响。

  山居生活中,秀美的江南山色不断给予胡西风新的创作灵感,也让他始终秉持诗意的审美眼光,“每个艺术家都期望有个性独特的创作,这是个人生活经历、学识修养与想象力的交织。”

  “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从雕塑艺术到紫砂艺术,生活和艺术始终相伴相随。在宜兴山间,除了创作紫砂艺术品,西风也流连在自然山间,日常养兰、侍蒲、制陶,偶尔用琴箫打发时光,践行着“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人生理念。

  西风告诉记者,关于未来,他期望能够继续富有独特个性的自由思考与人生积淀,不断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