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回望亮答卷,赓续奋斗谱新篇。
十年逐绿奋进,十年跨越发展,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答卷者的使命、奋斗者的自觉、赶考者的心态,持续奋战在城市建设“提质”、城市面貌“焕新”的一线。
一份份令人骄傲的荣誉,见证了一路走来的光辉岁月:十年来,我市成功创成省级生态园林城市;以历史最高分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验收;市市政和园林局获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先进集体称号,屡次获得市“微幸福”民生工程金奖、银奖,市“民心工程奖”金奖、银奖;南湖大道大修工程项目部获2023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
回望这些年,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上下勠力同心,绘就出一幅天蓝、水清、地绿、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让城市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含着实力。
助推高质量发展,市政公用设施蝶变
城市路网旁通曲畅,桥梁隧道连通民心,防汛救灾及时应对……多年来,市市政和园林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精雕细琢桥梁隧道管护、供水管网升级、雨污水协同治理、内涝防治等惠民举措,全面为民生幸福“开路”。
扮靓桥梁隧道,让群众走上“放心路”。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完成工运路、春申路、南湖大道、锡澄路、长江北路、通惠西路、建筑路(永乐路)和县前西街等多条城市道路大修项目,进一步展现路域环境“高颜值”。精细化管护城市桥梁,该局始终秉承“前瞻性管理、预防性养护”理念,创新工作体系、聚焦瓶颈突破,做到“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同时注重数字赋能,围绕“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努力实现“前置防线、主动预警”,积极构建桥梁安全监管多元化体系,确保城市桥梁的安全平稳运行。据悉,2020—2024年,我市连续4年荣获全省城市桥梁和地下道路养护管理工作评价优秀等次。
激发“水动能”,做好“水文章”。我市供水能力达到415万吨/日,“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安全供水,实现从传统工艺到深度处理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优质供水,实现智慧赋能的跨越,出厂水水质合格率达100%,太湖无锡水域连续十七年实现安全度夏。十年来,持续推进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屋顶水箱改造等民生实事,让百姓用上放心水的同时,不断优化城市水环境。据悉,我市连续多年在全省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评价中被评为“优秀”。2022年无锡市区入选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2023年二供设施改造荣获第四届“民心工程奖”金奖。2024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经验被住建部推广。2024年打造了无锡首个集实用需求和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直饮水应用示范项目。
该局以太湖治理为核心,持续推动排水达标区建设、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污水管网修复等重点工作。2020年我市被评为“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城市”。2022年无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获住建部点名表扬并入选江苏省“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名单。2021—2023年,我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连续三年获省级“333”考核第一等次。
应对极端天气频发,该局主动担当,靠前作为,打好防汛“主动仗”。完善内涝防治工作机制和排水技术导则,牵头内涝工作组,在全市范围推行“雨污一体化”管理。建立应急体系,针对城市道路易积水点,制定道路积水“一点一策”,做到“定点定人定岗”统一调度。编制《无锡市城市内涝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进构建“外洪挡得住、内涝排得出”的城市防洪排涝格局。
拧紧燃气“安全阀”,守护万家“烟火气”。紧盯“供气端”“输配端”“用气端”“监管端”,高位部署推动全市城镇燃气本质安全提升三年行动、全市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和燃气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还有更多“实打实”举措进一步筑牢燃气安全“防火墙”:持续规范企业源头管理,将全市瓶装气企业从2018年的37家整合为5家;深入推进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在全面完成灰口铸铁管、30年以上PE管和钢管更新改造的基础上,提早更新改造已使用20—30年的钢管、PE管共计538公里;专项开展瓶装气餐饮用户“减存控增”行动,当前全市瓶装气餐饮用户已实现“动态清零”;加快推进全市瓶装气居民用户和管道气居民用户初步实现“管阀”更换“应装尽装”;完成《无锡市燃气管理条例》立法,明晰燃气安全监管“四方责任”。
发力智慧化管理,城市品质节节攀升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市市政和园林局抓住机遇主动求变,将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努力下好服务大局的“先手棋”。
纵横交错的电力、通信架空电线以及燃气、供水、雨水等各种地下管线宛如人体的“神经”和“血管”,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线”,它们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及时预警风险、快速处置隐患,让城市在遭遇极端天气、各种灾害等特殊情况时,具备较强的保供、保畅、保安全能力,以坚强韧性全面保障城市的平稳运行。2023年,市市政和园林局围绕燃气、内涝、供水、道路、桥梁、第三方施工、地下管线7个场景启动城市生命线的建设,2025年将建设完成。“综合监管为主、智慧监测为辅”的经验做法获住建部和省住建厅认可,并向全国推广无锡在“厘清责任”和“响应处置”方面的建设经验。
前不久,高浪路信成道口路灯“解锁”新技能:“全新上线”的智慧灯杆看得见、能感知、会诊断,里面还能“飞”出无人机对城市路灯进行巡航。无人机捕捉到的画面能实时传送到智慧照明数字化云平台,通过AI算法,可精准判断灭灯点位,实现自动故障报修。照明行人感知系统也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晚上10点过后,路上人流渐稀,亮化设施关闭,而当行人步入山水湖滨天桥、金星天桥、水秀天桥或者震泽天桥时,步道灯会“聪明”地自动亮起。去年12月,市市政和园林局对宝界山林公园上山道路的路灯进行了节能改造,通过微波传感控制技术打造“灯随人亮、灯随车动”的安全、节能、生态的智慧照明场景。
科技赋能城市绿变。十年来,市市政和园林局大力推进多杆合一和智慧灯杆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综合灯杆6000余套,其中全市LED光源数量231233盏,LED灯具占比50.41%,达到了省绿色照明评价指标的满分标准。近期,市市政和园林局重点对环湖路、景渎立交、金匮大桥、通江大道等9个关键节点进行亮化提升。根据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同步落实了城市夜景照明平日、节假日、重大节庆活动的分级分时启闭控制的管理模式。
聚焦生态园林城市,“花园之城”触手可及
趁午休时间来运河艺术公园“充充电”,已成为附近上班族徐女士的日常,在她看来,公园也不再只是叔叔阿姨的专属聚会地,更是年轻人交友聊天的好去处。
焕新开发的太湖广场生态园,儿童乐园内色彩斑斓的游乐区,让人恍若走进童话世界,还贴心配置了一座集休憩、如厕、商业服务于一体的休闲驿站,这些全龄友好设施赢得市民连连点赞。
从马山十里明珠堤出发,沿环山东路、七里风光堤至环山西路,全线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道贯通,一侧是浩渺的太湖,一侧是满山的果园与茶园,为游客带去绝美视觉盛宴。
一组镜头定格了城市厚植生态底色、增绿补绿护绿的生动实践。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建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绿道成为市民日常出行和通勤的绿色空间,“功能复合、类型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触手可达,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节节攀升:
——绿地成为便捷可达的生活空间。以规划扩绿、挖潜补绿、破墙透绿等方式,充分挖潜城市边角地、空闲地等,精心打造群众身边可游憩、可交往、可健身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公共空间,让绿地成为居民便捷可达的生活空间。2020年以来,市区平均每年实现新增城市绿地276公顷,共计完成新(改)建各类公园游园和口袋公园300多个,打造了大溪港湿地公园、运河艺术公园、太湖广场绿地等高品质城市公共绿地。围绕节约型园林绿化要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增色添藤”专项工作,2024年,全市近80条重点道路和公共绿地开展了籽播、宿根和藤本花卉种植,面积达71万平方米,让绿色、彩色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
——绿道成为亲近自然的体验空间。通过城市道路慢行网、滨水慢行网与城市绿道网的串通联结,积极推进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道”的贯通、衔接和融合建设,推动“林荫道+”的功能与品质提升。高浪路绿道沿线串联起7个口袋公园,梁溪河绿道串联了沿线23个居住区以及仙蠡墩公园、梁湖生态园等17个公园游园。如今,绿色通勤、健身游憩的城市绿道触手可及,让居民行走在绿中,骑行在林中。
——公园成为功能复合的活力空间。聚焦群众需求,持续增强公园绿地多元服务功能。打造无障碍友好生活场景,建成开放晨曦花园、白手杖花园两个盲人示范公园,营造了畅行畅游、全龄友好的城市公园绿地环境。以隐秀轻氧游园为高品质范例,持续在幼儿园、中小学周边推进家长等待区、游园和公共厕所“三件套”建设,为儿童提供科普教育、回归自然、释放天性的公共空间。
行程万里,初心不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市市政和园林局各行业将继续增强信念、扛起责任、赓续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助推我市市政公用和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向着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踔厉奋发。
(姚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