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牢记嘱托 答好“强富美高”新答卷

阳山:迈上“江南桃花源”农文旅高质量融合之路

  新年伊始,阳山桃田里项目迎来竣工。这一占地150亩、总投资约2500万元的亲子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农业研学、农事体验、休闲微度假于一体,包含农事研学、果蔬采摘、土灶烧烤、麦田小火车、休闲垂钓等业态,将于近期运营。“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阳山镇)的发展以桃为媒而‘不止于桃’。”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阳山镇党委书记许彤亮说,积极盘活资源,打造“一片桃源”的农文旅深融发展,形成“江南桃花源”独特品牌的农文旅融合之路,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一片桃源”精耕细作

  阳山以农业用地为主,大部分都用于水蜜桃种植。桃源村的蔡盼红,一家三代都种桃。“桃子是阳山人家的‘金饭碗’。”蔡盼红说,她家承包了20亩桃园,年收入有六七十万元,“桃园就是有福之田!”蔡盼红家水蜜桃品牌就起名“福田人家”。桃农种桃积极性高、水蜜桃协会全程指导、几家大快递公司在镇上密集布点,这些年,阳山的水蜜桃种不愁、卖不愁、运不愁,水蜜桃这个主业越来越兴旺。携手顺丰速运、无锡硕放机场,开通256条运输干线、287条城市线路,“甜蜜专线”打开中东及东南亚市场,水蜜桃成为商务媒介,助力实现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超2亿美元。2024年,阳山水蜜桃产量达3.5万吨,产值近10亿元,出口近1000万元,桃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阳山农民人均收入近7万元。

  引才育才并举,创新本土人才引育模式,吸引更多精耕细作“新团队”。近年来,阳山创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家,设置返乡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实习岗位,吸引有梦想的外来大学生、创业团队到阳山落户,做大人才“蓄水池”,成功孵化企业93家,带动就业800余人次。用才留才并重,开展“归巢计划”“三青计划”“青桃工程”,推出一系列墩苗育苗活动“套餐”,出台生活补贴、创业奖补、评先评优等一系列政策性制度性“礼包”,实现“一站式”保障。同时建立“乡土人才+桃农”结对联系制度,以“田间大讲堂”“蜜桃新农人”赋能训练营等为载体,定期开展各种助农服务,带动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水蜜桃产业的发展,让阳山的村庄既有人气,也迎来机遇。桃源村的山南头,本来是拆迁了一半的空心村,119户村民拆迁剩下了41户。“拆又拆不掉,留又没前途,这倒逼山南头寻找发展出路。”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张谷说,抓住阳山发展休闲旅游的机会,村里规划建设文化艺术村。10年来,原址建设的山南头文化艺术村粉墙黛瓦、街巷整洁,招商入驻的民间美术馆、艺术馆、乡村书屋等陆续开放,民宿、咖啡屋、饭店生意红火,大草坪、小剧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村民。“80后”郁薇本是山南头村民,前两年回阳山连开两家咖啡馆,“生意蛮不错的,一个桃花季就把一年房租赚回来了。”

  以“农”为基,激活“原动力”。锚定“度假区”“农高区”“产业园区”“功能区”建设任务,阳山深入挖掘水蜜桃、“太湖三白”、紫藤3张农业种质资源“芯片”,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战场”,有序推进省农科院无锡分院阳山试验基地、“太湖三白”中心研究基地、紫藤基因研究所等“三芯”重要承载区落地建设,在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贡献“阳山力量”。去年,1000亩智慧桃园全面完工,全国最大水蜜桃种质资源圃正式对外开放;顺丰无人机快递航线的成功首飞更是实现了水蜜桃的“即采即寄”。

  “一朵桃花”全域精彩

  “一朵桃花”处处精彩。近年来,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老古潭村变化明显: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房屋翻新后家家清清爽爽,鸡舍猪圈整治后干干净净。村前那条河也被整治一清,岸边干净整洁,一条彩色步道沿河蔓延,村民有了自己门前的小公园。老古潭村不是“盆景”,阳山镇14个村(社区),个个形成独特的格局,如14朵花瓣,构成一朵绚丽的桃花。2023年阳山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成功创建冯巷、前寺舍、朱村、江湾—管巷—姚巷、老古潭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桃源村、阳山村、住基村荣获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53个美丽村和宜居村,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挖掘资源,整合土地空间,释放“美丽经济”承载力。阳山以显山透绿工程为抓手,全面清理大阳山、小阳山、长腰山、狮子山四座山周边的138家散乱污及低效企业,成功释放文旅和产业用地1350余亩,结合腾出的工业用地600余亩、整合的碎片化桃田3600余亩,全面提升阳山度假区整体环境面貌、空间承载能力和产城融合效益。

  大阳山、小阳山、长腰山、狮子山与阳山湖、北部湿地交相辉映,阳山的全域绿化覆盖率高达80%,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湿地公园、口袋公园星罗棋布,构建起“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转角见美”的美好愿景。天然的优势转变成文旅资源,7.3公里的狮子山长腰山省级森林步道升级成沿山游憩步道系统,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康养路线;大阳山步道有序建设,改造后将完美融合大阳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拆围透绿”行动进一步提升,桃源南路沿线景观提升及342省道沿线透绿工程顺利完成,构建了“显山露水”的城市风貌,为乡村振兴增添“颜值”与“气质”。大美阳山生态环境修复与农文旅融合开发项目在2023年成功获得省内国家库EOD首笔贷款投放,标志着阳山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以“村”为核,深挖“潜力”。近年来,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阳山镇)立足村庄资源特色、地域禀赋和产业优势,完成村庄规划全覆盖,不断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打造文化艺术、桃木雕刻、电商、科创、桃交易中心、渔业中心、长寿等“一村一特色”,串联起亲子游、康养游、研学游等多种精品旅游路线,走出了一条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乡村振兴三部曲。依托农文旅功能型党总支,探索党建引领产业集群共生新路径,推动产业融合、人才引育“双管齐下”,助推现代渔业产业园、紫藤基因研究所建设,度假区每年吸引游客近2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

  “以桃为媒”精绣未来

  “阳山的发展方向就是立足水蜜桃和山水资源,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许彤亮说,“迈上建设‘江南桃花源’的新征程,阳山将进一步做强‘绣花’功夫,全面吹响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号角,全力打造中国首个农文旅型国家级旅游度假胜地,吸引更多游客畅游江南桃花源,奔赴‘诗和远方’。”

  文旅“磁场”引力增强。最近,阳山湖度假酒店启动建设,与此同时,阳山正在推动长乔国际度假区尽快落地,中国水蜜桃博物馆、陆区河公园及陆区老街提升等重点项目加速开工。一批康养型、研学型项目抓紧推进,加快打造区域核心产品、打卡地标。同时,将3张“芯片”的老牌项目、度假精品等分散景区景点串成线、连成片,针对不同市场客群,搭建主题化产品体系,提供更多差异化、特色化的游线体验,推出一批强化互动的创新型业态、文化内涵活化和激发游客热情的体验型旅游。阳山还紧抓“颜值经济”,围绕入口、大道、景观装置,点亮门户节点,展示区域形象,加强游玩印象,让“江南桃花源”的立体意象深入人心。

  精绣未来,阳山多方协同建设力量。围绕“把支部建进小区”主题,阳山还把支部建进自然村、建到产业链,强力推进“发展愿景”成为“现实图景”。在已建成的13个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民生服务“零距离”。在34个自然村建立党支部,构建“村党总支—自然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体系、“驻村第一书记+荣誉村长+党员先锋”三级梯队,共同在乡村场景、发展模式上通盘谋划,生动呈现“一村一特色”的中国桃乡。同时,阳山全面打响“桃业先锋”“桃韵芳华”“桃缘同心”品牌,让各阶层人士在阳山安居乐业,共建“江南桃花源”。

  未来已来,全力以赴。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度假区中,以精致型塑造小而美、“依托生态、特色农业的乡村型度假”是阳山出圈的天然优势。“以‘田园度假、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度假区,放眼全国都具有稀缺性和代表性。”惠山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配套“大旅游”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最近公布的规划中,位于阳山的盐泰锡常宜铁路太湖西站将于2025年实质性启动建设,预计2030年建成运营,届时年旅客人流量预计将达到75万人次;342省道、陆马公路、桃溪路等骨干路网优化完善;同时,“3高4快7干线”锡澄干线等对外通道加快打通。在这些重大项目的加持下,度假区的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将在更大范围内延伸,门户优势蓄势待发。

  长三角一体化、环太湖协同发展的战略叠加,打造功能区、争创国家级的机遇交汇,让阳山的未来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充分整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增量,以‘精深加工、生态友好、专精特新’为重点,以‘智创、科创、文创、农创’为特色,攥紧水蜜桃、‘太湖三白’、紫藤3张农业芯片,布局低空文旅、银发经济、创意经济、宠物经济等新赛道,致力打造跨界科创片区及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创新经济‘新阵地’。”许彤亮说,度假区要把握机遇、凝心聚力、奋发实干,迅速掀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热潮,为惠山实现“脱胎换骨、鲲鹏迭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