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为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注重精准施策,在稳定经济增长上展现新作为
开展好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峰会招商,新招引超100亿元项目1个、超50亿元项目2个、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亿元项目100个,总投资达到450亿元,为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实施政府投资项目80个,总投资100亿元。确保150个省市区项目新开工30个以上、竣工3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
出台区级商贸流通促消费支持政策,推进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节庆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擦亮“约惠新吴”消费IP。制定全区商业生态发展专项意见,推进商圈建设和提档升级,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美丽经济、“它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推动产业强区,在强链延链补链上展现新作为
聚力“6+2”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组建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维护好小微企业成长土壤,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0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以上、单项冠军2家以上。
积极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引进未来产业项目220个、总投资300亿元以上,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在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培植更多技术标杆,打造AI应用场景30个。加快美丽健康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在新化妆品活性原料、特殊膳食食品等领域抢占更多先发优势。聚焦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和制造、航天电子及配套元器件等领域,加强头部企业招引。围绕低空经济飞行器制造产业链,重点培养整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等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太湖湾硅光产业创新中心及高端传感器芯片制造中心,做强物创中心8寸线产业服务能力。
加快车联网、区块链等商业化应用。支持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加快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综合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城运平台建设,拓展“一网通办”范围,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探索“一网协同”布局。加紧推进燧原科技、微烽科技等智算中心建设,提前布局AI前沿技术。
发力科技创新,在铸造发展动能上展现新作为
实施科创企业新一轮“倍增计划”,新招引科技企业3000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800家。新增省级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5家、瞪羚企业50家以上、上市(过会)企业3家。持续打响“飞凤人才”品牌,加快人才工作联络站、人才飞地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超260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超3000人,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00个,让更多“千里马”在新吴竞相涌现。
做好重大科技任务布局规划,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组织关键技术攻关,聚焦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领域,争取实现更多零的突破,争取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等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个。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引育概念验证中心5个。
加快完善科技园区管理运营机制,形成创新产业集中、创新要素密集、辐射周边区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
深挖动力潜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展现新作为
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培育更多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构建支持创新的“新型全区体制”,持续探索科技创新集成机制,打造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市场应用、资源保障全链条创新生态;完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制,着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突破的主攻手;深入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五大工程”,为科技创新注入人才动能。
适应招商新形势新要求,以招商体制的创新突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拓宽产业发展路径、拓深产业发展格局。
全面推开“高效办成一件事”,拓展电子证照联审联办、“三提三即”等改革,让群众少跑腿、便捷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培育一批标杆民营企业。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帮助解决堵点难点。
构筑开放高地,在畅通内外循环上展现新作为
加强制度型开放政策研发,发挥自贸区创新联动区平台赋能作用,打响中欧产业创新区等平台的名号。深度融入全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参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等领域跨国平台建设。争取在重大项目上出现新面孔、实现新突破。支持外企基地化、总部化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加快新安港提档升级,更好发挥上港ICT(无锡)中心水运优势,推动硕放机场建设全域型航空货运枢纽集群。深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依托无锡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强集成式先行先试,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推动与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新合作,引导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深化综保区口岸监管改革,打造区港一体化联动—空运前置货站,推动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查验模式,提升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保税+”产业发展,做强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分拨中心。推动光刻机装备服务基地提升能级,建设半导体装备保税创新平台。推进综保区新片区上半年获批、启动建设,拓展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
深化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充分发挥4大科技创新中心作用,推进更多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前沿科技成果的共享转化,孵化培育一批跨区域科创企业。
推动产城融合,在提升功能品质上展现新作为
突出“科产城人”融合,着力以城聚人,科学布局产业、商业、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街道板块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人口多中心集聚。全面推进全民友好型、韧性城市建设,围绕妇女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的目标,将包容互助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行各环节,突出城市建设的宜居性、韧性、智慧性和国际性。
启动新吴中心城区建设,布局上市总部、科创空间、高端商务、高品质住宅,建好“太湖音悦城”。推进新科城第一岗、大运河沿线片区、梅里古都、鸿山新市镇等重点区域建设提升,打造更多高品质生活场景。推进旺庄路公铁立交改造、科运路新建等道桥路网建设,配合做好地铁4号线2期、地铁5号线、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提升15条主干道路智能交通设施,新开优化公交线路5条。改造老旧小区8个、面积233万平方米,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0部以上,完成6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
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改造“城市休憩角”4处,建设美丽街巷2条,新改建公厕7座。建设高品质公园绿地,实施好伯渎河生态环境治理招商城段、梅村段等工程,打造一批打卡新地标。持续化解停车难题,新增停车位1000个、新能源充电桩200个以上。
注重绿色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展现新作为
落实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9”实施方案,推进治太重点工程,实施新一轮79条重点河道整治,建设39条美丽幸福河道,推进伯渎港流域河道水生态整治提升,确保国省考水质达标,确保太湖第十八年安全度夏。
构建企业用地污染防治协同高效利用机制,建成区域一般工业固废收储运一体化体系,完成“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加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力度,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制造标杆企业6家以上,推广清洁能源,以生产生活“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办好民生实事,在共建幸福家园上展现新作为
挖掘至德名邦人文历史,开展“白玉兰”大型文艺巡演和“玉飞凤”文艺精品创作,持续提升交响乐团美誉度,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1+3+10+N”文体设施布局,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暨无锡交响音乐厅、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伯渎河文化中心开馆运营,新改建一批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开展“乐动高新”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举办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
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以上,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0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000人。推进“3610行动”,动态精准监测“低收入人口”,运用慈善资源和社会力量,合力为特殊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聚焦“一老一小”,实施“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推动家庭病床、家庭医生拓面提质;探索“朝夕美好”养老托育代际融合服务模式;新建及提优助餐服务中心2家、社区助餐点7家,惠老助餐实现全面可及;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突出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矛盾;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实施“银龄行动”。
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把农业作为生态底色打造。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农田+”生态、景观、数字和产业“四位一体”融合标杆。
加强社会治理,在夯实安全基础上展现新作为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进区、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落实矛盾风险“1+5+N”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
在承压奋进中
彰显了“新吴担当”
完成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备案145个、总投资45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超百亿元项目1个
省市区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10%、126%、105%,总量创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3%
工业投资完成430亿元、总量全市第一
落实国家以旧换新等政策,做优“约惠新吴”系列活动,点亮“高新YES”夜市经济,拉动新车销售超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5亿元
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一揽子政策举措,稳定住房消费,网签量市区第一
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进出口增长9.5%以上,全市占比由年初的50.4%提升至51.3%
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40%
在转型升级中
积蓄了“新吴势能”
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6%
新增市级特色产业园区4个、总量7个全市第一
物联网微机电系统传感器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获评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获评全省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
加码布局未来产业,抢滩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新赛道,招引未来产业项目205个,实现产值700亿元
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重点“小巨人”企业7家,均为全市第一
5家企业上榜全省民企200强、制造业100强、研发投入100家榜单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规模突破3000亿元、全市第一
新增“灯塔工厂”1家、总数3家全国高新区第一
获评省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数量全省县市区第一
在动能转换中
提升了“新吴动力”
新招引科技企业超3000家,入选省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20家、全市占比三分之一,入选省瞪羚企业67家、列全省高新区第二,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13家
推动长三角国创中心智慧农业机器人研究所等项目落地,启用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大无锡EDA研究院获批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无锡分中心
新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企业技术中心45家,申报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新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全市第一
高新金融谷加快建设,汇聚基金500余支1000亿元,累计为5051个科技项目投放贷款151.2亿元
“飞凤人才计划”政策效应凸显,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项目占全市80%,国家级金融类人才项目全省地级市唯一
在先行先试中
打响了“新吴品牌”
推进集成化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改革,“龙头+”“平台+”“金融+”“基金+”“院所+”等五大机制活力持续释放
推进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国试点,为基层明责减负,基层权责匹配度全面提高
以新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为牵引,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省级试点,全市率先完成全域覆盖
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2.1万户
获评全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到位外资约11.4亿美元
在建管并重中
刷新了“新吴颜值”
启动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锁定5000亩低效产业用地开展整治提升
建成浪新路、兴伯路等道路10条,312国道新吴段完工通车、高浪路快速化改造即将完工
完成硕放丽景佳苑一期等老旧小区改造9个、150万平方米
新建改建公园游园12个,打造特色景观道路30余条,新增绿地40公顷
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7座
建设改造生活垃圾转运站6座,全市率先实现公厕保洁一体化
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200个
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有力实施,6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
推进工地扬尘、生活面源污染等专项治理,优良天数比率84%,优于市均值
在增进福祉中
厚植了“新吴情怀”
全市率先启用“新青年”求职旅社,发放吸纳就业、公益性岗位等补贴超5000万元,帮助城镇失业人员7200人、就业困难人员1241人实现就业,支持1350人自主创业,新增就业2.6万人
关心关爱“老弱病残”“五失人员”等重点群体,发放救助补助超2100万元
首批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13个校舍建设有序推进,4所学校启用开办
瑞金医院无锡分院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区级首家公办护理院投入运营,新安、旺庄康养服务中心启用,硕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新址搬迁、挂牌区妇幼保健院,各基层医疗机构增开专科门诊30余个
打响“幸福食光”惠老助餐品牌,新建社区助餐点7家,实现街道级助餐中心全覆盖
伯渎河文化中心、伯渎河体育中心竣工
泰伯庙会“打包”入列世界非遗,《盛世莲花》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各级文化阵地开展活动超1.2万余场,交响乐团50余场演出备受好评
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商圈、进街区,开展龙舟、电子竞技等赛事活动,全民健身氛围愈发浓厚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