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泰伯奔吴”是江南开发和蓬勃发展历程中难以逾越的巍峨里程碑。
三千韶华,吴风新韵。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在这里点燃江南繁荣的火种,孕育传承了光辉灿烂的吴地文明;3000多年后的今天,泰伯庙会“打包”入列世界非遗,彰显对这一脉文化香火的悉心呵护、薪火相传。因文而兴、因文而盛,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吴地儿女,沿着吴文化的脉络,一步步走向世界。
梅村出品!获准公映!
“泰伯奔吴”搬上大银幕
2024年12月,由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梅村街道投资拍摄的电影《泰伯》正式获得国家电影局电影公映许可证,预计2025年春天正式公映。从立项到获批,这部电影不仅承载了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一次对吴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全程参与电影《泰伯》拍摄的无锡梅里古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辉介绍,影片讲述了周太王长子泰伯偕二弟仲雍远赴荆蛮梅里,带来当时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开创独有吴地文化的故事。电影《泰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不仅有文化价值,更具有教育意义。影片通过梳理泰伯奔吴的脉络,以及精心构建人物关系,使故事既符合史实又充满戏剧性张力,细腻刻画了泰伯从周室贵胄到吴地开拓者的心路转变。同时,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泰伯以“至德”为核心的价值观,生动再现了吴地文化从萌芽到发展的曲折历程,深度探寻了吴地文明的起源,彰显了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至德”之光,照亮吴地文明,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遥想3000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偕二弟仲雍,从岐山来到江南梅里(今无锡梅村),将中原文化传播于荆蛮之地,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泰伯初到时,梅里还是荒蛮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人,和他们一起开发江南,还带领人们兴修水利,开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在泰伯及追随者、当地人的共同开拓下,原本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梅里地区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
勾吴古国早已湮灭在历史中,但是泰伯三让天下的高德却不会就此消失。泰伯奔吴,寓教育于生活,教授农桑,教化周礼,开启了吴地崇文重教之风,孕育出江南文化核心之一的吴文化。由此开始,泰伯谦让、包容、开拓的精神在这里一代代传承。如今,一条梅育路,三百米的距离串联起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和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三所百年老校,泰伯“至德”的古训深深地烙印在吴地学子的心中。
“江南文化始泰伯,千年古韵映水乡。”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后,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理念,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并将开拓创新、崇德至善的精神融入当地后人血脉之中。如今,泰伯的商业理念与创新精神,为梅里古镇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梅里古镇高耸巍峨的牌坊里,一条伯渎河串联起多姿多彩的江南烟火气,汇集了250余个品牌,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文旅消费体验场景,收获年均客流量达2200万人次、年均销售额达3.5亿元的超高人气和商气。在这里,泰伯奔吴的传统历史故事与繁荣商业氛围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人文经济的新画卷。
春在梅里!江南第一庙会!
泰伯庙会“打包”入列世界非遗
回家过年是亲情的奔赴,也是文化的传承。春节是中华民族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泰伯庙会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在其中。
“诗里·画里,春在梅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伴随着新春热闹的鞭炮声,泰伯庙会如约在一片祥和中拉开帷幕。作为江南地区开春的第一个庙会,它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庆典,点燃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热情与希望。
“泰伯庙会起源于吴地先民的祭祀信仰,在历经社会变迁后,逐渐发展成为集民俗巡游、非遗展演、农贸集市、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集会活动。人们怀着虔敬的心情,祈望得到泰伯的庇护,所以乡间流传有‘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民谣。”梅里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储枫是土生土长的梅村人,在他看来,泰伯庙会不仅是一个文化活动,还是一个文化纽带,它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发展,成为研究吴地历史、民俗、艺术、社会生活的活态样本。
时至今日,泰伯庙会已成为纪念泰伯、展示吴文化的重要平台。储枫说,除了泰伯庙会,春节期间,梅村还会举办很多与泰伯相关的吴文化活动,比如正月初五至正月初七会举办“三颂泰伯”礼祭活动,正月初八吴氏宗亲会结伴来泰伯庙祭祖。此外,梅里古镇、二胡文化园等地还会举办灯会、演出、展览等各种文化活动,梅村春节的热闹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其间,他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一起逛庙会、游梅里古镇,感受梅村春节的传统氛围。
古今交融,推陈出新。2024年正月初九,作为吴文化发展大会系列活动的重头活动,泰伯庙会强势回归,吸引了无锡及周边地区的10万余名市民游客一起“轧闹猛”、品年味。街头巷尾,民俗表演精彩纷呈,舞龙舞狮威风凛凛、灵动活泼;锡剧、评弹等传统戏曲唱腔悠扬婉转、韵味醇厚;精美的刺绣、细腻的剪纸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梅花糕、海棠糕等传统糕点香气四溢。古与今在庙会上交织,现代的活力为传统庙会注入新的生命力,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踪迹,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
“泰伯庙会‘打包’入列世界非遗,将极大提升泰伯庙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新吴区梅村街道党工委委员、文旅负责人黄铭石说,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将有力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据悉,即将到来的2025年泰伯庙会活动已进入筹备阶段,明年的庙会除了保留舞龙灯、踩高跷、抖空竹等民俗表演和巡游,还将新增国际友人队、汉服队等特色巡游队伍。庙会现场还会有传统市集、灯会、水上表演、打铁花、灯光秀、水幕秀等项目。另外,在伯渎河上还将推出全省首个游船共享直播空间,让全国各地网民一起感受泰伯庙会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二胡之乡!占全国1/4!
梅村二胡走向世界
吴韵悠远,弦歌不辍。梅村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与江南文化的肇端地,时至今日,除了泰伯庙会这一世界非遗外,还拥有二胡艺术、清水油面筋、梅里羊肉烹制技艺、钱氏古法酿酒技艺等众多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其中,梅村二胡的地位举足轻重。
上世纪40年代,梅村人万其兴去苏州拜师学习制作二胡。1965年,梅村兴办民族乐器厂,学成归乡的万其兴参与办厂、带学徒。从此,梅村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二胡制作历史。如今,梅村二胡作为一个亮眼的文化IP早已名扬四海,梅村也被誉为“中国二胡之乡”。目前,梅村拥有20家二胡生产企业,已形成集制作、展示、销售、培训、演绎、旅游于一体的二胡产业链,年产值近5000万元,每年有近5万把各类二胡从这里走向世界,约占全国中高端市场的1/4。
吴语绵绵,丝竹声声。除了发展二胡产业,近年来梅村街道在二胡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上不遗余力。2024年7月,梅村二胡“走进”大美新疆,以二胡为媒,开展文化润疆活动,共商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民族团结的协奏曲在太湖之滨、天山脚下声声奏响。8月,梅村二胡艺术家在“太湖舰”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奏,婉转悠扬的二胡声伴随着海浪声,为官兵们带去了一场难忘的音乐盛宴。梅村用吴文化、二胡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群众研磨精神食粮。
更值得一提的是,梅村二胡还坚持“走出去”战略,先后亮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京国际乐器展、国家大剧院等国内高端平台,还在德国、塞浦路斯、新西兰、美国、英国、南非等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担起中国传统文化使者的重任。2024年,梅村举办了“中国二胡之乡”新春民族音乐会、“Dou有国乐 梅里有约”文化艺术周等活动,让二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动,“中国二胡之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与日俱增。
依托吴文化、二胡文化的底蕴,梅村加快文化保护传承布局,深入开展泰伯庙活化利用,建设梅里遗址博物馆、至德广场,成立薛燕戏曲、赵氏工坊、国韵文化、桑蚕文化馆工作室,提升居民群众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全面促进文旅融合,将二胡文化园、泰伯庙、南新旅社、梅里古镇、二胡产业园、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等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孕育了庙会民俗游、文化寻根游、红色经典游等旅游形态和旅游线路,推出了“吴文化研学”“红歌快闪”等特色文旅活动,让优秀文化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过往与未来相拥,这座“江南第一古镇”正以包容之姿、创新之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电影《泰伯》
片长:101分钟
总导演:郭晓伟
导演:曹伟
剧本监制:陈汗
编剧:廖欣、蔡炳如
主演:王洛勇、宗峰岩、沙景昌、马文波、郭金杰、赵诗朦、马驰、许占伟、朱翔等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周太王长子泰伯偕二弟仲雍远赴荆蛮梅里避世,断发文身,并将当时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青铜器及其铸造方法带到当地,开创吴地文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