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携手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创新联合体,合力挺进前沿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近期,我市公布了2024年度无锡市创新联合体名单,将60家创新联合体列入建设名单,另有26家列入培育计划。而参加今年市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本身就是无锡市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者”,如何建好、用好创新联合体,也成为会场内外热议话题。创新联合体,“合”出什么新的力量?答案指向:合力推动创新的脚步向前沿更进一步!

  企业+科研,创新突围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2024年度无锡市创新联合体集聚了以企业为主的各类创新主体646家,向442个重点攻关技术点“进军”。国内工业X射线智能检测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日联科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日联科技联合江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卓品智能科技、彩鸿芯宇科技等单位,建设无锡市“数字能源工业高功率模块X射线自动测试装备”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装备研发、算法开发与技术攻关等任务。

  “创新联合体模式,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及‘科学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方面。”日联科技“当家人”刘骏委员认为,创新联合体能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系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企业创立之初,日联科技就设置了应用研发中心和基础研发中心“双中心”,由应用研究向应用引发的基础科学研究挺进。企业投入10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解决了国内集成电路制造、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精密检测难题。

  “做科研,企业有‘先天’优势,知道市场在哪里、需要什么,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不会成为摆在架子上的‘样品’,而是能够很快与应用端结合,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刘骏委员建议出台更多支持企业开展科研的举措,特别是鼓励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韧性,为创新之源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平台聚力,“图谱”导航

  在近期发布的2024年度无锡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名单中,9家平台型创新联合体被赋予重任,它们将开展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及服务。其中,由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无锡市“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更是被寄予厚望。

  “有核、有力、有效”,这是王立成代表对创新联合体的期待。他表示,平台型创新联合体不仅要开展技术攻关,更重要的是要搭建面向行业开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无锡市“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联合南京理工大学、无锡学院、黎曼机器人、威孚高科等12家成员单位,将一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等服务,完善无锡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生态。

  王立成代表建议,在全市构建“产业创新图谱”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进行全方位扫描和分析,这有助于摸清特定产业的‘家底’和‘短板’,找准企业真需求。”这位代表说,建立一个有用、能用、好用的“产业创新图谱”,政府可以利用图谱精准施策,企业可以利用图谱寻找合作伙伴,科研机构可以利用图谱确定研究方向,投资机构也可以利用图谱发现投资机会。

  “我们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也可以纳入到‘产业创新图谱’建设中,实现图谱和联合体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企业转型升级。”王立成代表补充道。

  “链主”牵引,生态焕新

  既是无锡生物医药产业链八大“链主”企业之一,也是无锡市“皮肤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发起者,王晶代表所在的知原药业不仅联合上下游企业扩大产业链影响力,同时也携手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协同上下游企业一起破解共性需求,促进产业链整体发展。”

  知原药业牵头建设的无锡市“皮肤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聚合了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3所高校,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无锡市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4家科研院所,以及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江苏瑞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优势企业。除了致力于突破关键原辅料开发、创新产品开发及质量控制等技术难点,成员单位也在探索打造“药+药妆”的皮肤健康产业创新生态。

  “生态型创新联合体涉及的成员单位分布广泛,比较分散。牵头单位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才能真正把大家‘联’起来、‘链’起来。”王晶代表认为,在生态型创新联合体建设过程中,牵头的链主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创新联合体之中自由流动、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加速创新成果的产出。

  热点聚焦

  科创飞地,发力哪些“新元素”?

  无锡的科创飞地建设引起关注,这些科创飞地已链接、引入一批创新资源。新的一年,哪些“新元素”值得更多关注?

  “无锡要瞄准细分领域、瞄准重点产业,让飞地吸纳更多资源要素,尤其是瞄准空天产业。”何聿代表给出建议。在他看来,无锡在商业航天产业具有先发优势、领跑趋势。无锡要勇于抢夺空天产业发展先机,将异地的充沛资源转为无锡科创发展的“弹药”。上海拥有全国70%的民用航空体系专业人才,西安集聚了国内航天1/3、航空1/4的力量,航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可以考虑依托这两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资源设立专项飞地,提供专项人才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加速流通。“我们的股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动力研究院也集聚了优质的空天动力资源,我们也正在探讨科创飞地的合作。”何聿代表表示。

  已建成的科创飞地在招商方面,如何发挥更大的功效?2024年,梁溪区对应京津冀、粤港澳、西三角、长三角,建立京溪、深溪、西溪、沪溪四个飞地,将招商、服务真正贴近项目和人才。“必须要结合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来强化重点产业、重点人才的引进。”过俊宏委员表示。飞地建成后,要助力企业借梯登高,如无锡灵域未来科技通过京溪飞地招引落地后,相应政策迅速跟进,让企业在无锡安心扎根。“用好科创飞地的平台,招商人员一定要思路清晰,积极对接符合区域产业生态圈的项目,提升招引项目的效率。”过俊宏委员说。

  锡报微评

  打通“最初一米”

  畅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经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范围市场推广、技术优化等过程。无锡是经济大市,不管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疆拓土,都迫切需要新成果新技术赋能,要让实验室样品加快变成市场产品、技术精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一些科研成果难以从“书架”走向“货架”,重要原因是没有跨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关键门槛,企业难以判断这些成果有没有商业价值,也无法评估现有原材料、生产设备等能否满足产品大规模生产要求。目前,由江南大学、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等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线取得良好进展。着眼长远,无锡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有需求有意愿的龙头骨干企业对接,高水平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平台、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米”。

  科研成果真正走向市场,必须走好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以场景应用为例,如果给予合适的应用场景,科技机构可以边研发边应用边修正,成果转化效率能显著提升。刚刚召开的无锡市场景创新大会提出,要搭建为企业“找技术、找场景、找资金”渠道,支持科创片区整建制开展“场景创新共创基地”建设。相信通过政产学研携手,更多优质科研成果能加快在锡落地应用,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观点速递

  产业教授助力

  学术到产业的紧密链接

  产业教授鼓励产业里的高端人才从企业到大学院校任教授课,能够建立大学和产业之间的人才和信息通道,提升学术到产业的转化效率。邵金华委员认为,产业科研人员到大学院校授课,既能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也能引导高校研究和人才培养更好支持产业,“这既增加了高校与产业的人员互动,也增加了二者的信息交流。”他在创办企业后,与母校清华大学一直保持交流合作,会定期回到母校课堂,为学生带去产业信息,也会回校园寻求技术支撑。“对于无锡,通过更多的产业教授在江南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和无锡产业之间建立链接,让高端人才在产业和学校间流动起来,对无锡的产业和高校发展会是共赢。”

  链型创新资源配置

  助力中小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范永君委员表示,对于投入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主研发和量产需要大量资源,做科研、让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无锡研发机构不断壮大,仅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还是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建议我市加快布局链型创新资源配置,建设高标准中试验证平台,促进从实验到量产;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资源,推动设备在线租赁;探索“中试险+研发贷”等金融政策,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创新资源链条,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本版撰稿:朱冬娅、崔欣润、石洪萍

  本版摄影:宗晓东、吕 枫、敖 翔、李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