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去年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立足经济大市的地位优势和“前景可期、大有可为”的鼓励期许,无锡一方面要抢抓国家政策加力机遇,“顶天”谋大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加速传统产业新变革、攀登新兴产业新高峰、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立地”干实事,夯实实体经济家底,精心绘就百年工商名城的新时代图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放大集群显示度,拼“眼光”更拼“耐力”
去年一年产业硕果累累,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规上营收总规模(去重)预计可超1.75万亿元,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增长至7个,产业向“新”而兴、迎“风”而长。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把产业作为城市“家底”的无锡如何进一步放大集群显示度?左保春委员认为,要梯度培育集群,提升集群能级,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迈进。他表示,产业发展拼“眼光”更拼“耐力”,持续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地标及优势产业,加快做大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特色园区打造、优质企业培育、重大项目推进是重要“抓手”。
在优势领域中,持续锻造长板。这种“生长力”尤其在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等无锡传统产业上频频出现。“传统产业具有更多的产业母基特征,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薄可晨代表说,华光汽车部件集团不光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更参与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制造分工中。他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值得关注,呼吁各行各业进一步开放产业链与供应链,增强产业跨域融合,尤其要增强与未来产业互动能力,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竞逐产业新赛道,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
眼下,全国多地均已提出发展未来产业,新一轮竞赛已然开启。无锡去年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初成规模,全年营收规模超1000亿元。细读政府工作报告,在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的目标下,“完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错位协同发展体系”的表述意蕴深邃。
去年底,由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承办的无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吸引全国专家大咖来锡共研未来,总计超113亿元的22个重大项目落地无锡。“未来产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要形成持续的产业推动力,需要更高水平创新资源的支撑。”何聿代表认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不仅包括甄选技术路线、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也包括打造产业配套体系、优化市场体系。举办品牌盛会之外,还需要持续关注创新环境的打造,诸如开展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建设新兴机构、合作载体;完善未来产业各类专项政策等等。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徐鸿毅委员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机器人训练成具有语言、思考、行为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并在制造、教育、医疗、养老、家政等领域的落地应用。要就此加快“无锡具身智能应用大模型大数据研发平台”建设,促使工业和服务领域各类专用模型开发企业群加快集聚,迅速孵化一批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以区域工业AI开发与应用的新业态。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助力产业迈向高端
无锡经济逐强的这些年,也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奋斗历程,目前重点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在部署今年工作时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出要“更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无锡市搭建的多个协同创新平台,连接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莫若理委员说,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无锡企业更应当敢于创新出奇效。
“企业既是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出题人’,也是主要‘答题人。”在无锡,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去年,无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省第二。祥生医疗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锻炼出了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产研复合型人才,加快产业化成果落地,充分验证了创新驱动的有效性。莫若理认为,要以自主研发创新为基调,充分发挥高校和院所知识溢出效应。同时,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更多对接平台,梳理一批联合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