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携手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加压奋进 应变求变 担责尽责

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回眸2024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变求变,奋力攻坚克难,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狠抓落实,“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充分展现支撑发展全局硬担当

  因时因势研究推出一批有效增量政策,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全省最多,“两新”撬动投资和消费近1100亿元。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2万亿元左右、增长5.8%左右,外贸进出口创历史新高,硕放机场客运量突破千万人次。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重点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省第二,营收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增至7个,未来产业规模迈上千亿元台阶。

  用心用情绘就群众幸福好日子

  区域性助餐中心实现全覆盖,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就业率、青年人才留锡率、普通高中录取率、拥堵路段畅行率持续改善,太湖无锡水域水质2007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9条主要通江支流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央视春晚分会场落地无锡。

  耕耘收获硕果,奋斗再谱华章

  无锡“中国企业500强”等“四张榜单”入围企业数保持全省领先,荣膺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第一名,获批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数字化转型等工作获国家部委表扬推广。

  五个方面主要工作成果

  凝心聚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入围省重大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再创新高、投资完成率全省领先。开行“太湖揽胜”水上游轮。房地产市场出现止跌回稳势头。新增上市企业8家、全省第二。组建总规模120亿元的4只政府性专项基金,“锡科贷”、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提档扩容。

  接续用力澎湃产业科创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升至41.6%、52.8%。建成华虹无锡基地二期等一批重大晶圆制造项目。做强生物医药“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绿电、绿证交易量分别增长190%、60%。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实现全覆盖,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18家、全省第二。

  提效加力拓展改革开放深度

  务实谋划推进政府系统80个重点改革事项。国有企业重大投资审核机制高效运作。布局建设四大创新合作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开展集成试点,硕放机场获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口岸。“双联双提”工程入选交通运输部物流降本增效典型案例。

  靶向发力展现靓丽城乡面貌

  盐泰锡常宜铁路正式开建,锡澄S1线开通运营,锡宜S2线开工建设,宜马快速、高浪快速路等建成通车。改造老旧小区570万平方米、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项目入选国家试点。打造“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PM_2.5平均浓度全省第二,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好于全湖、好于预期。

  不遗余力提升民生保障服务

  高质量完成市人大代表票决关注的民生实事项目。“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以第一名入选全国试点。高中学位供给率超65%。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成投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省领先。“锡马”年度排位升至全国第二。业委会或物管会覆盖率达到70%。市民公众安全感保持全省领先。

  始终把政府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自觉依法接受监督,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和治理欠薪专项行动。

  展望2025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攻坚收官之成。对标对表“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一鼓作气拼到底,坚决打好收官战。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谋划实施一批牵引性撬动性强的重要抓手和重大工程。

  ——铆足改革之力。牢牢把握守正创新重大原则,一体推进规定动作和自选实践,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扎实推进各领域改革,力促动能激发、潜能释放、势能积蓄。

  ——厚植民生之本。竭尽所能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昂扬实干之姿。强化敢为善为、走深走实、应变求变,进一步突出产业为基、创新为要、企业为根、项目为王、环境为金,确保发展实绩获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提质增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6%,节能减排、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恪守政治忠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和省市委要求,确保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恪守法治原则。加强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政策刚性兑现、承诺说到做到。主动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恪守勤勉担当。增强“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紧迫感责任感,坚持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绝不把困难和麻烦推给企业、留给群众。

  恪守清正廉洁。深化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干部在遵规守纪中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政府过紧日子常态化,以忠诚干净担当树立良好形象、交出过硬答卷。

  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聚力做大发展增量,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振消费增量。加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品类、简化流程,持续释放汽车、电动自行车、家电家居、智能终端等消费潜能。创新升级“太湖购物节”系列活动,推广打响“无锡美食让你甜”。升级完善全市预付式消费管理服务平台。

  扩大投资增量。实施项目建设新一轮“五百工程”,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把“两重”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作为重大抓手,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全年新备案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0个以上,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稳固开放增量。推动开放平台提能级优布局、开放主体强矩阵增信心、外贸合作稳规模优结构、外资发展拓增量提质量。

  壮大企业增量。秉持“企业强才有无锡强”,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持续做强资本市场“无锡板块”。

  聚力激发潜能动能,坚定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

  提速落地改革事项。滚动实施百项政府重点改革事项,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放大国有资产清查利用江阴试点成效。大力支持经济发达镇和培育镇发展。

  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推出规范涉企检查服务平台,深化扩大联合执法、柔性执法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的覆盖面,常态高效运行“惠企留言板”“惠企直播间”。

  提高要素配置效能。推出连片净地6000亩、工业上楼厂房200万平方米。给予特色产业园区土地、能耗、贴息等倾斜支持。落细落实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新增注册基金500亿元。探索在10所产业适配的高校建立引才联络站。绿电绿证足额保障、低价供给。

  聚力提升创新效能,扎实建设高水平科技强市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作用。确保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0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30家,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家。

  放大院所支撑赋能作用。新建3家省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高校在锡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50亿元。

  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全面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扎实推进太湖湾科创带“一带多城”建设,务实加强科创载体、科创飞地建设和绩效评估,实现“聚企聚人、提级提效”。以绩效为导向做好40家市级新研机构管理。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个以上。

  聚力夯实产业根基,加快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

  放大集群建设显示度。全面完成“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华进半导体、芯卓二期等112个重大项目。加快布局合成生物、AI制药等新赛道。协同生产端、市场端、要素端精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完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针对性发展集成电路、医药研发、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行业大模型。建成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务实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加快聚链成势。

  增强数实融合实效性。实施100个智能化重点项目,推广100个以上“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加力打造“中国数码头”。精准布局“超算+智算+通算”多元算力集群。

  做强现代服务业支撑力。支持地方法人机构做优做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太湖游轮常态化品牌化运营,打造全龄友好型、青年向往型的文旅栖息目的地。

  聚力做强城市能级,务实推动多维度融合发展

  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持续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战略支点城市,加强同京津冀、粤港澳、西三角等战略互动,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打造青海零碳产业园等标志性合作事项。

  强化综合枢纽建设。持续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确保城市中环和312国道改扩建2027年基本建成,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无锡”,完成京杭运河无锡段“三改二”疏浚工程,完成硕放机场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加密开行中欧接续班列。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策划实施30个连片更新先导区,加装和更新电梯超1000台。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改建30个公园游园,统筹加强和严格规范道路及路侧占用开挖管理,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位1万个,持续提高市民物业服务满意度。

  强化乡村全面振兴。净增耕地1万亩以上。完成6.9万亩市级蔬菜基地规划建设任务。完成市区规划发展村现代“美丽农居”建设。促进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聚力降碳减污扩绿,持续扮靓美丽无锡新形象

  狠抓太湖治理。坚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深化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精准防控,力争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加强入太湖、入长江、入大运河主要河流“三侧”管网提升,统筹加大太湖、滆湖、蠡湖以及入湖河道、游轮航道“三湖两道”清淤力度,更好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太湖美”。

  重抓污染防治。落实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美丽幸福河湖680条,确保全市主要水体消黑除劣、动态清零。强化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

  实抓低碳转型。加快中瑞低碳生态城、零碳技术产业园等建设,加强CCER交易服务,探索CBAM履约保险业务,助力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发展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发力“电化运河”建设。

  聚力保障改善民生,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向往

  办好普惠性为民实事。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两个比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成无锡美术馆、交响音乐厅、文化艺术中心,积极申报“世界音乐之都”。

  优化基础性公共服务。统筹优化生育养育教育政策体系,持续提高总和生育率。新增普惠性幼儿园托位2500个以上。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资源整合、学段衔接稳妥应对生源“排浪式”变化。开工建设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完善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启动市二院南北院区改造。加快推进奥体中心建设、市体育中心更新改造,积极参与全省城市足球联赛。

  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针对性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和供给。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聚力加强社会治理,织密扎牢城市安全防护网

  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加快构建地方债务管理新机制,深化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共建机制试点。有效落实稳楼市各项政策举措。

  深化安全生产整治。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抓实“两张清单”平台建设应用,坚决打通逃生通道,全面推行“一键报警”。高标准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领导包案、提级办理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防发生极端案件。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