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眼镜店

  □蒋森度

  眼镜店在何时成为每条繁华街道的标配,以店门外灯箱中耀眼的品牌广告吸引着行人?那应该是改革开放后。戴上一副名牌眼镜,心情也跟着美起来,一种气韵上脸,面色中似有春风扬起。

  小罗曾在这样的街市中徜徉,不过只是欣赏,仅是过客,后来眼睛近视,成了眼镜店的顾客。但就是这一次相遇,让她入了这一行。

  小罗随母亲从河南农村来到无锡,大学毕业后受聘于一家公司,工作顺手。一次去眼镜店配眼镜,店内一尘不染,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她随意和店主说了句,我来这里工作好吗?店主见她面秀大方,居然脱口而出:“好啊!”不可思议的是,小罗居然真的辞去工作,进店当了柜员,后又去南京学习一年,回来就开了一家眼镜店。

  开眼镜店前,小罗没少花工夫。她上街用心观察每一个行人,到中小学看有多少“小眼镜”,去大学了解“镜况”,又到超市打探,发现有不少老年人要凑近商品,很费劲地看上面的文字。此时如有一副老花镜送上去,那就对了!灵感不期而至,这里需要眼镜,在超市里开一家眼镜店!正巧在一处住宅小区集中的地方,有家超市正在筹备开张,内有商铺招租。于是,她租下一间40平方米、位于通道旁的门面。超市开张,眼镜店也同时闪亮登场。

  内行人清楚,眼镜是一个半医半商的行业,“医”和“商”易滋生负面影响。小罗明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计小利,才能打开局面、创出牌子。眼下,小店尚无资格加盟知名品牌旗舰店,那么起个什么店名好呢?她对着“眼镜”二字出了神,并想着经营一定不能差。一闪念,“差”和“拆”发音相近,把“眼”字拆开就是“目”和“艮”,“艮”字加上一点,中间放一个“衍”字,意思是衍生、发挥,好吉利!店名就叫“目衍良”吧。有了自己想出来的店名,好开心!目衍良眼镜店的招牌就这样挂了出来。

  超市新开,人潮涌入,自然也分流到了小罗的眼镜店内。顾客大多是冲着新店优惠打折赠礼品来的。咨询、验光、定制……小罗一刻不停地接待着、服务着。很累,但面上要保持微笑,柔声细语,力图给来客留下好印象。

  对百姓而言,挑选商品有两个重要原则,既要质量好,还得便宜。对于“便宜”二字,小罗没有简单笼统地处理,而是继续以取店名的方式,把“便”和“宜”分开,对顾客的需求进行细化分析。“目衍良”的斜对面是超市结算付款的出口处,购物的顾客从超市出来,很容易就能看到放着亮光的眼镜店招牌——“目衍良”把购物者的眼光“一网打尽”。来来往往的顾客中,起码有十分之一会顺道走过并记住店名,有百分之三的人会顺便进店咨询,有百分之一的人会在店里配眼镜。不用多走一步路就能配好眼镜,省时省力。超市周边有十多个住宅小区,成千上万人会来超市,一个“便”字大有可为。

  “宜”是商业中的战术,为每个顾客提供妥帖的服务,不单单是“便宜”的意思。多年前一位家长领着自己上小学的女儿来配眼镜,此后便认准了小罗,直到小女孩长成大姑娘、小学生变成大学生。期间,小罗为她换配了五次眼镜,每次都凭借精湛的技术,让母女俩满意而归。针对客人的不同脸型,小罗会在镜腿上花心思,设计加装软卡帮助固定;镜架上的鼻托易松脱,可以随到随换;为每位顾客提供镜片清洗液;附赠的擦镜片上都印有“目衍良”字样……专业、完善的服务和售后,令小罗的眼镜店声名鹊起,越来越多人尤其学生家长慕名而来,甚至不乏从常州等外地城市赶来的。

  小罗向店内看,店虽小,眼镜品种却很齐全,不输大店。她更多地向自己看,希望自己变成一副高质量的“眼镜”,能看到客人的需求。客人进店选购是不讲秩序的,如果同时来了几拨人,东一句西一句地问,对小罗来说,都是必答题。答完整、讲清楚,并把客人的眼镜擦亮,客人大多会买账。

  小罗曾经遇到一位老人,同样的眼镜要配两副,其中一副作为备用。小罗说:“您配一副就行。您记下我的电话,我记下您眼镜的度数和式样,如有损坏我可以送货上门。”老人笑着说,这样你岂不是少做一副生意了。小罗答:“多为顾客着想,细心一点,彼此相处亲热了,还愁生意少?”

  “目衍良”开在一家大超市,虽然普普通通,但附近很多居民记得这家“被需要”的眼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