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发挥好无锡工业遗产的“三类空间”功能

  □ 张 乐、林思耀

  目前处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工业遗产,客观上也具备“第三空间”助力打造城市形象的功能,应该增加其曝光度,找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切入点;处在“第三空间”的工业遗产亟需具备更多与市民、游客互动的条件,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向世人更好地讲述无锡的百年工商故事。

  在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节目中,一幕幕无锡百年工业的华彩篇章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蕴,城市留存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主要是与工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教价值的工业遗迹及其文化遗存,物质层面包括了建筑物与构筑物、机器设备与交通运输设施等,非物质层面涵盖生产工艺、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等。无锡工业遗迹及其文化遗存有的相对密集分布,有的则散落于街头巷尾,保护状况差别大。无锡应更好地发挥工业遗产“三类空间”的作用,让百年工业宝贵财富得到更好传承。

  “三类空间”源于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对城市物理空间及其社会学属性进行的划分:其中,“第一空间”指人们的居住空间,社会关系有家庭、邻里等;“第二空间”指人们花主要时间所处在的工作空间,社会关系有同事等;而“第三空间”则指前两个空间之外的人们非正式聚集的公共场所,发生社会关系的可以是朋友、陌生人。可见,“三类空间”贯穿于人们的城市生活,且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相互重叠。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独具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物理空间,可在“三类空间”的逻辑框架下予以分类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一类,作为“第一空间”的工业遗产。这里并非指工业遗产作为住宅供人们居住,而是指一些规模较小的分布在社区中的工业遗产,如同平常的景观,却又因其厚重的岁月痕迹,给人以历史记忆的浮现。例如鼎昌丝厂旧址,因厂房的拆迁,仅仅存留若干房屋与一座烟囱矗立在社区的中央,鲜有游客,亦不设围栏,可称之为“社区文物遗址”。它已然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让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就能自然地接触和感受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凸显了社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更好地发挥工业遗产“第一空间”作用,需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向社区居民和广大民众普及工业遗产知识,提升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此外,还可以结合社区建设,将工业遗产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中,举办与工业历史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工业遗产真正“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类,作为“第二空间”的工业遗产。目前,无锡的部分工业遗产被改造为办公区,供文化创意等行业公司和工作室使用。这类工业遗产的特点是建筑单体体积大,外观上较好体现着时代特色,营造出美妙的艺术氛围,如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庆丰纱厂的部分厂房等。其中北仓门蚕丝仓库还华丽变身为江苏首个文化创意留学人员创业园,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功能转化再利用,赋予了老旧建筑新的生命力,蚕丝仓库的历史风貌和独特气质,不仅为入驻企业营造了富有创意灵感的工作环境,还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这类“第二空间”具备“第三空间”的功能,有着向“第三空间”拓展的潜质,就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而言,应继续鼓励入驻企业适当开放部分空间,举办文化展览、创意活动等,提高大众的参与度,让更多人领略工业遗产的魅力,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第三类,作为“第三空间”的工业遗产。该空间一是起到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第三空间”不仅面向本市居民,更是一张城市的名片。二是起到社会整合作用。好的“第三空间”给人以归属感与认同感,能促进人文与经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兴。无锡许多工业遗产正发挥着“第三空间”的功能,如压缩机厂旧址被打造成了美食街,西漳公园内西漳蚕种场兼具消费、休闲和文化教育功能等。如何发挥好工业遗产“第三空间”作用,更好提升无锡的城市形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总而言之,作为城市的历史文物,理想状态下工业遗产的“三类空间”功能应齐头并进,因地制宜适时改造。一方面,目前处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工业遗产,客观上也具备“第三空间”助力打造城市形象的功能,应该增加其曝光度,找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处在“第三空间”的工业遗产亟需具备更多与市民、游客互动的条件,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向世人更好地讲述无锡的百年工商故事。

  (作者张乐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思耀系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