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本季“鸥遇”,“余额”还有1个月

  雨水节气临近,我市气温整体将逐渐回升,意味着一年一度与红嘴鸥的“美好相遇”将进入倒计时。来自市农林部门的专家预测,目前在太湖边越冬的红嘴鸥3月中旬将陆续飞离,留给市民游客的浪漫“鸥遇”季,还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鸥”遇10年

  数量增多活动范围扩大

  红嘴鸥,俗称“水鸽子”,因其洁白的羽毛与鸽子相似,嘴巴与脚却呈鲜艳的红色而得名,是一种广泛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的候鸟。红嘴鸥寿命约为32年,主要以鱼、虾等为食,每当冬季,红嘴鸥便会成群结队地从西伯利亚结伴南飞,寻找温暖的湖泊或者河荡越冬。

  红嘴鸥何时开始来锡越冬?据悉,早在2014年,无锡太湖畔就出现了南迁红嘴鸥的身影,此后随着太湖水质不断提升,红嘴鸥这种对水域环境要求较高的“小精灵”逐渐把太湖当成了它们固定越冬的栖息地。

  10年来,每年秋末冬初,大批的红嘴鸥会飞越6000多公里,从西伯利亚来到太湖畔安营扎寨,在此度过一个个温暖的冬天,直至次年3月中旬再飞回繁殖地。

  位于太湖北岸的鼋头渚景区从2016年开始正式举办冬季观鸟节,就是借助这一外来的重要文旅IP来推动冬季游客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冬天来锡越冬的红嘴鸥在数量上至少是前几年的三倍。

  不仅数量多,活动范围也扩大了。随着无锡在生态河道治理向纵深推进,红嘴鸥在锡活动的范围除了太湖、蠡湖等水域,如今在梁溪河等内河也能看到红嘴鸥飞翔的身影。

  封湖禁渔

  渔业资源量增长300%

  红嘴鸥“选择”无锡,一是这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二是这里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从2020年10月起,无锡太湖湖域全面施行封湖禁渔,几年来,太湖相对渔业资源量增长300%,鱼类群落结构、规格都有了质与量的飞跃。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实施太湖退捕之前的2018年至2020年,湖中鱼类有55种—59种,实施退捕后,鱼类种类及数量逐年上升,2023年达到了66种。渔业资源的丰富,为红嘴鸥提供了充足的越冬食物。据滨湖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冯郁介绍,红嘴鸥以太湖里的鱼虾为主要食物来源,相比游客投喂的面包,这些高蛋白、低热量的鱼类更利于红嘴鸥的消化。

  冯郁说,每当游船开过,游船后面总有成群的红嘴鸥在飞,因为船桨转动会将湖里的银鱼、梅鲚鱼、河虾等小鱼小虾翻至湖面之上,利于红嘴鸥轻松捕食。

  监控全覆盖

  助生态与渔业资源保护

  吸引红嘴鸥驻足太湖之畔的另一大原因,是这里的优美生态环境。刚刚过去的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实现历年最佳,总磷浓度为0.05mg/L,同比下降3.8%,达到Ⅲ类,总氮为每升1.29毫克。自2007年以来,滨湖所在的太湖北部湖区、湖心区水质历史性首次均达Ⅲ类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太湖流域的渔业生态,渔业资源保护技术也在持续升级。自2020年起,滨湖区正式启动“智慧渔政”建设,在江苏率先建成渔政雷达监管系统,全面加大太湖渔业资源监管保护力度。从2024年起,该区又在雷达监管系统基础上增加部署了光电转台摄像机。今年2月初,由海防雷达、20个光电转台摄像机、渔政指挥系统等构建的太湖北部渔政指挥调度中心正式建成,在壬子港、红沙湾、三山岛、千波桥、龙头渚等20个点位全部布设了全景高清摄像机,实现太湖北部岸线从东到西的监控全覆盖,助力太湖生态保护与渔业资源恢复。

  红嘴鸥虽然每年在锡停留的时间只有100多天,但它早已成为无锡文旅行业的重要IP。2025年元旦,阔别近20年的太湖跨市水上游重启,游客可坐船往来苏锡两地,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解锁跨区域水上旅游新场景。登上游船与盘旋身畔的红嘴鸥亲密互动,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

  (邵旭根、徐啸雨 文/朱吉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