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一起搭把手,让更多“银发族”走出“数字迷宫”

  当下,我市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处于互联网时代,“数字”触角已延伸到支付、出行等各类生活场景,但由于老年群体接受程度不同、智能手机“长者模式”尚未实现全覆盖等原因,一些银发群体在就医、出行、娱乐等日常的数字应用中仍存在不少堵点。“老有所乐”不仅要在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到“适老化”,还要做好“数字适老化”工作,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事关银发群体的生活质量与获得感。目前,已有不少领域关注到“数字适老化”工作。去年年初,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到,运营单位要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等方式,优化窗口人工服务和志愿服务,助力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便捷地享受出行服务。一些行业也努力为银发群体打造友好、温暖的数字生活环境,比如在银行办理业务、使用医院门诊挂号机时安排引导员等。

  不少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技术存在抵触与畏惧心理,由此形成了银发群体间的数字分层。让长辈“不掉队”,首先要让家庭“搭把手”解决他们的心理困境。二十世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其中,后喻文化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这是一种“反向社会化”,也是帮助银发群体实现从“数字遗民”到“数字移民”的有效途径。帮助银发群体走出“数字迷宫”,年轻一代应耐心地向年长者传授新技术、新设备的有关知识,解答疑难、鼓励信心,用“数字反哺”让老年人变“被动卷入”为“主动加入”。

  在后喻文化模式下,社会培训也是帮助银发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有效途径。随着对“数字适老化”关注度的提升,无锡也开展了相关实践。滨湖区河埒街道惠河社区、贝壳公益、市信息化协会联合开展“蓝马甲”数字助老公益行动,开设了五期关于摄影、剪辑等内容实用、贴近生活的公益课堂,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技能。弥合数字鸿沟,要鼓励老年大学发挥文化养老和示范引导功能,着眼于日常高频数字场景开设课程,让课堂具有可操作性与生动性。同时,要推动各个街道社区开展老年数字课堂,打通数字助老“最后一公里”,进而形成和谐美好的全龄友好型社会。(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