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城市路口“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实现非机动车道“快慢分离”;创新推出“非机动车道主动减速系统”,提醒电动自行车主主动减速行驶;“AI交警”实时自动精准定向语音警示,有效降低路口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事故发生率……如今,越来越多的无锡人享受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带来的便利和交通品质的提升,“慢行交通一体化”正在悄然地融入市民生活中。
近年来,无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不断探索创新,在优化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措施的同时,重点推广城市路口慢行一体化设计方案,在省内率先打造慢行交通组织,因地制宜有步骤地采取一系列改善措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优化城市路口慢行交通组织
实现非机动车道“快慢分离”
“这样设计非常好,上下班的时候车很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各行其道,不容易发生碰撞,也省得总是被电动自行车鸣笛催促。”张女士经常骑共享单车沿高浪路去上班,这条路在2024年2月开始有了新变化。在宽度超过3.5米的非机动车道上,无锡公安交警用白色虚线将非机动车道划分为了单独电动自行车车道和自行车道,实现非机动车道“快慢分离”。
“我们通过城市路口‘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采用减少混行车道、设置分道线和铺装彩色颗粒区分等措施,以保护慢行者安全为初衷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能够有效保障慢行路权、提升慢行品质。”无锡交警支队秩序大队副大队长朱晓阳说,例如高浪路就是通过划设分道线,将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的独立路权划分出来,减少混行干扰,降低安全风险,引导非机动车有序等候、顺畅通过。相比于传统的非机动车混合通行,目前全市49处非机动车“快慢分离”路口的交通组织运行效率明显更高,并且非机动车群体的整体行驶状态更稳定。
冬日暖阳下,沿高浪路骑行到蠡河道上,一条彩色沥青铺就的非机动车道成为一抹亮丽的色彩。“高浪路蠡河道交叉口是一个丁字路口,由于以前没有设置红绿灯,由西往东的非机动车很容易与右转的机动车发生碰擦。为此,我们在省内创新设置了‘非机动车主动减速系统’,通过防滑材料产生的物理颠簸感和醒目的颜色,提醒车主主动减速行驶。”朱晓阳说,通过防滑涂层的凹凸化设计,让非机动车在通过时有明显的颠簸感,提醒其进行减速。同时,路口末端设置的减速丘也会让非机动车在经过这片区域时降速慢行。除此之外,在夜间视线不良时,地面设置的主动发光地灯也会通过亮光,来提醒非机动车车主注意前方道路的变化。据统计,全市36处安装有“非机动车主动减速系统”的路口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得到大幅下降。
精细时空资源分配
优化智慧慢行交通系统运行水平
“注意右转车辆,越线了,请退回。”最近,经过惠山区政和大道吴韵路路口的市民发现,身旁的信号灯柱上会发出类似的安全提醒,这是无锡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上线的“AI交警”。“‘AI交警’可以精准识别、捕捉行人过斑马线闯红灯、非机动车行驶闯红灯、非机动车越线停车、行人与非机动车闯入机动车道、骑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安全头盔等各类危险交通行为,并实时发出提醒警示,同时可以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纠违、提示。”交警支队惠山大队副大队长陈伟说,“AI交警”不仅有效补充了路面警力,也将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特别是对于发生高频次交通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还会自动预警,由交警上门对其进行一对一宣传教育。自“AI交警”上岗执勤以来,该路口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都出现明显降低。下一步,无锡公安交警将在20个重点路口进一步推广“AI交警”,拓展其应用领域,培养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参与者良好的出行习惯,更好地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春节期间,清名桥、惠山古镇等无锡主要景区迎来了客流高峰,而南长街永乐路路口作为前往景区的主要路口,人流量、车流量激增。“本以为这么多人聚集的路口,交通秩序可能会有点乱,没想到这里井然有序,大家过马路也都很遵守秩序,游览体验很好。”外地来锡的游客张先生说。这得益于无锡交警专门启用的信号灯景区大流量行人专用相位,在景区出现人流量密集的情况时,信号灯相位会进行重新调配,在不影响机动车通行的情况下,控制两条临近斑马线的行人过街方向,全部实行行人逆时针单向通行,从而减少单一斑马线上的人流量以及行走方向冲突,提高路口整体的行人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与机动化交通相比,慢行交通参与者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需要用各种方式来确保他们的出行安全。”交警相关负责人说,城市智慧交通的不断迭代升级,不仅要让车辆通行更加智能化,也应该让以骑车、步行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交通参与者感受到了智慧慢行系统带来的安全和便利。下一步,无锡公安交警将多管齐下,聚焦发展所需、民心所盼、公安所能,聚焦安全度、体验感、标准化,打造更加智慧、平安、文明、畅通的无锡新时代智慧平安大道。
实施人行横道关爱工程
精细化守护斑马线上的安全
步行交通系统是慢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有效提升步行交通安全系数,无锡公安交警在全市实施“人行横道关爱工程”,锚定“安全、醒目、美观、舒适”定位,对全市人行横道分类实施规范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工程,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平安护学路”“暖心就医路”“畅通秩序路”等人行横道示范亮点。
在无锡经开区立信大道南蒋路口,一段30米长的特殊人行横道引人注意,同常规“一”字形人行横道不同的是,这段人行横道被改造成“Z”字形斑马线,路中间设有安全岛。行人与非机动车进入人行横道后,必须在路中央的安全岛内“折一下”,用“Z”字形的方式过街。这种新型隔离设施可以让行人过马路时在安全位置观察路面车况,也让汽车有更充裕的时间减速让行。
“对人行横道线实施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精细化的安全提升,可以保障慢行出行者的安全和出行效率,从而打造安全、高效的慢行出行环境。”无锡交警支队秩序大队大队长王斌说,通过设立明确的标志和标线,可以有效地引导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行走方向,从而规范慢行交通的路线。目前,我市的人行横道线标志设置优先选用水滴型人行横道标志,如果在空间上不满足规范要求时,还会选用荧光黄色边框的人行横道标志。在南湖大道扬高路路口,机动车的停止线改造为“后退式停止线”,这一举措扩大了机动车驾驶人的视线范围,有效避免视觉盲区,增加了安全距离和反应时间,也让过街行人的通行更加安全。与此同时,当行人踏上斑马线的一刻,地面上喷涂的“向左看”文字也会提醒行人放慢脚步,注意观察左侧车辆的动态,确认安全后快速通过。
推行慢行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是“人行横道关爱工程”品质提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障中小学与幼儿园周边道路安全和畅通,无锡公安交警在学校周边施画了新版人行横道专项标线,将原有白色人行横道更改为不同颜色的色块,并根据驾驶人视线角度,在地面按照一定尺寸喷涂,形成视觉上的立体感,驾驶人在远处就能明显看到标线,可以提前减速通行或让行。此外,交警部门还在每条机动车道的停车线与最后一组导向箭头之间,喷涂“注意儿童”字样,提示驾驶人需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依法礼让行人。自“人行横道关爱工程”实施,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2937条人行横道的安全提升建设,全市涉及人行横道的交通事故环比下降19.4%,伤人、亡人事故环比分别下降25.6%、18.8%。(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