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召开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双百”攻坚深化年工作部署会,回顾总结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教育改革发展10项重点任务和“双百”攻坚深化年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实施全面育人行动
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坚持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我市持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积极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开发更多“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坚持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我市健全人才全面培养体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实施“2·15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和“小焦虑”等问题。加强中小学应急救护教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深化“润心”行动和“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施德育工作问责制,深化法治教育,着力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
坚持协同育人,凝聚多方合力。我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教联体”建设,全面集成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各方主体和各类资源,针对学生成长面临的突出问题,发挥教师核心力量、家庭第一课堂作用,加快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拓宽教育边界,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实施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实施扩优提质行动
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
我市围绕资源建设,前瞻应对人口排浪式变化,着力建好优质高中分校,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形式,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推动外来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长幼随学”。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建成市盲聋学校,办好特殊教育。
我市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领域新赛道、新技术新场景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跃升。巩固普通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成果,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十大行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变革课程育人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拔尖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专家库建设,实施科学家与中小学校“1+1”工程,构建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高新企业等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加强市级统筹,强化高中资源共建共享,以“名师组团”等方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机制,满足学生多元个性需求。聚焦新技术新场景,不断推进智能时代学校课程教学及教研变革,学习新技术,促进教育科研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
实施融合拓展行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5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聚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有为、有位。
在产教融合方面,今年将推进省市共建无锡产教城协同创新示范区,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企业人才需求库、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库“两大信息库”建设,推动产才融合同频共振。我市着力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普融通试点,拓宽学生成长成才渠道。同时,我市聚焦“关键能力”,推进高职学校“双高计划”、中职学校“双优计划”,稳步有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好更具适应性和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双教”提能工作,积极探索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路径。
实施筑峰引领行动
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2025年,我市将稳步推进高校资源建设提质扩面,深化实施本科高校“333”建新提质工程,大力支持江南大学、无锡学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无锡太湖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工建设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支持设立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江南影视艺术职业技术大学等。持续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提档升级,优化在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支持办好“465”现代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领域相关专业,加快打造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力求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从1到10”的迭代性创新。
2025年,我市还将通过健全市校共建机制,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推动在锡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鼓励高校聚焦重点产业,与板块、企业合作共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米”和“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高校成果转化提速提能。此外,我市还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人才培养联合体,健全在锡高校毕业生留锡就业激励制度等,加快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吸引更多毕业生留锡就业创业。
实施暖心惠民行动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温度
2025年,我市将通过优化校园定制公交服务、家长等候区、学生放学信息即时知系统,来缓解学校周边拥堵、家长停车难等问题;深入推进“助人自助”项目,给予孤困儿童、孤独症儿童等更多关心关爱与服务保障,办好民生“暖心小事”。
与此同时,我市努力助力推进托幼一体化,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计划新增普惠性托位2500个,推进“锡青夜校”增量提质、“七彩公益安心托班”扩容增效,打造“锡银学堂”老年教育品牌等,不断提升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2025年,无锡教育系统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化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加强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民办学校(幼儿园)资金监管等,防范“卷款跑路”,解决群众“心头难事”。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塑造智慧教育全新范式
我市将通过加强数据综合治理,拓展数字场景应用,从释放“人工智能+教育”活力等几个方面,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在加强数据综合治理方面,我市将加快构建无锡智慧教育“一中心、五平台、X场景”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校园数据中台样板建设(技术研究),推进市、区、校三级数据协同互通,保障数据全量、规范与安全。在拓展数字场景应用方面,我市着力推进“锡学通”学生健康、“锡青夜校”、数字证书、AI助手等数字场景建设,拓展“啄木鸟”宿舍安全、放学管理、教培安全等场景,提升教育服务效能,助力教育智慧监管。在释放“人工智能+教育”活力方面,我市正在加快研制《无锡市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框架和应用指南》,构建科学、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绘制蓝图。此外,我市将加快实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创新赛训模式,高质量办好“未来课堂”系列活动,营造研学氛围,不断探索新技术、新课堂、新场景应用。
实施铸魂强师行动
筑牢教育强市建设根基
2025年,我市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深入实施强师行动计划,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我市将继续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社会实践各环节,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另一方面,我市将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制度机制,拓展名校引才工作站,持续擦亮“锡教引才名校行”品牌,实施教师选育培养“种子工程”“青苗工程”“拔节工程”“孕穗工程”“金穗工程”五大工程,推进“苏教名家”“锡教名家”贯通培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此外,我市还将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教师编制,通过完善交流轮岗机制、用好延迟退休政策等举措,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实施安全守护行动
创设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2025年,我市将持续深入实施全市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治理提升行动,扎实开展校园治安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校舍安全、校车及定制公交安全、德育心育、学生实习管理八个专项行动,确保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我市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师生文明上网,加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和思辨反应能力。
实施交流互鉴行动
讲好教育强国建设“无锡故事”
我市坚持开放包容,深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促进教育协同发展。
2025年,我市将持续推动与各地的交流合作,通过支持、带动相关区域教育事业发展,多走出去向先进地区学习经验。要继续利用好苏港澳基础教育合作联盟,主动对接、交流,加强包括中小学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市将通过活动、研学等方式,吸引外地青少年来锡交流,加深对无锡的了解,促进国内外教育互动与发展。此外,我市还将通过建立“姊妹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方式进一步“走出去”,讲好无锡教育故事。
实施党建引领行动
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市教育系统坚持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学校建设,全面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我市聚焦教育综合改革深水区、新领域,着力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建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深化实施“青教薪火”“50100计划”,激励广大干部在教育强市建设中争当先锋、争做模范;全面从严管党治教,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清朗的育人环境。(陈春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