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确立“全纳”理念,践行爱的教育

  □符学、姚勤

  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惠山实幼”)是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多年来,幼儿园始终坚持“学会关心: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园训和“做关心教育、办关爱惠幼、育关键能力”的办园理念,努力建构“绿色生活、体验快乐、关怀生命”的园所文化,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了“关心教育”的特色品牌。

  建设适切的基础设施

  儿童发展支持中心接待的都是特殊需要儿童,为照顾他们的出行与活动,惠山实幼将儿童发展支持中心设在离幼儿园北门最近的一楼教室,分室内区域和室外区域。在室内区域,惠山实幼创建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和个训教室,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设有阅读区、休闲区、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访谈区等区域。户外游戏区,惠山实幼为特需儿童创设了适合的游戏空间,减少牵绊其步伐的“障碍”,如在硬质地上增设了厚软垫,在户外场地进入教室的台阶上铺设斜坡等。

  为满足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要求,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儿童发展支持中心、图书屋、创意阁、乐高室、木工坊、建构室等活动场所都整合使用,为特需儿童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学习环境。

  健全规范的保障制度

  在园长尤雪虹领导下,行政人员、专兼职资源教师、融合班级教师、外聘的特教专家、指导中心教师以及家长志愿者齐心协力,推动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走稳走实。惠山实幼高度重视融合教育机制建设,形成系统的园本融合教育制度体系,制定《惠山区实验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工作管理制度》等3项中心管理制度;完善《惠山区实验幼儿园特殊教育集体审议制度》等2项安置服务制度;明确《惠山区实验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守则》等3项教师考评制度。

  对特需儿童,除了坚持一人一案外,惠山实幼还根据残障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支持策略。对于综合性障碍问题非常严重的,转介至专业机构,接受专业服务支持;对于程度较轻的儿童,幼儿园会允许家长为孩子请陪读教师,给予家园同频支持;对于能力较弱的儿童,由兼职资源教师和融合班级老师共同制定IEP计划,提供定位性支持;对于能力尚好,问题轻微的儿童,教师团队会提供融合教育策略,由融合班级教师具体实施,给予任务整合性支持。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惠山实幼挑选有一定心理学基础且富有爱心的骨干教师,参加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培训活动,经过理论和实操考核,3名教师取得了江苏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教专职教师的上岗证。教师们根据特需儿童的不同情况,负责对特殊教育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补救教学,对普通班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与支援服务。

  特殊教育对于普通幼儿园教师是一个新课题,对此,惠山实幼把此项师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组织开展全园性的融合教育专题培训活动。聘请特殊教育专家、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定期来园讲座,开设普特两校教师线上线下对话交流平台,共同深入开展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个别化训练有所侧重,并将康复及个别化指导融入日常保教活动之中。

  开展有效的课程活动

  融合教育的难点在普通幼儿与特需儿童之间的兼顾,既面向全体发展的同时又能考虑特需儿童个体的需求。为此,惠山实幼努力寻找普特课堂的平衡点与突破口,致力于基础性课程、融合性课程、成长性课程的有效衔接,形成了以园本为主体、特教为骨干、送教为补充的融合教育新样态,课堂以亲子、拓展、操作、实践等方式展现,从而使社会、家庭与幼儿园形成合力,让特需儿童的教育做到全纳与全程。

  教师在实施融合教育时,立足整体思考,注重多层次设计。教师在做好基础性课程集体教学的同时还要有效兼顾个别化教学,关注分层,在教学活动中为特需幼儿提供视听刺激、重复等待、注意力稳定、操作辅具等多种策略支持,促进特需儿童的课堂参与。

  融合性课程的开设旨在特需儿童的学习补救、感统训练和精细动作等,兼职资源教师用专业的方式方法,关注缺陷的补偿与适度的潜能开发,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活动,满足特需儿童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基础性课程和融合性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融合,实现普通幼儿与特需儿童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成长性课程在补短板的同时不断探索个别化教育策略,为特需儿童提供最优的个别化支持,从而激发特需儿童发展内动力,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效性与个性发展。

  共建医教康融合基地

  幼儿园医教康融合是一种将医疗、健康和教育资源整合到幼儿园教育中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旨在为幼儿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23年9月,惠山实幼与惠山区康复医院共同开展了“医教康融合共建基地”建设,项目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医疗服务、教育资源、家庭支持等方面。

  建构融合教育发展新格局,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惠山实幼将坚持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继续秉持“关心教育”理念,用全体教职工的热情、温暖和关爱去拥抱每一个特需儿童。潜心实践,探索惠山实幼的融合教育模式,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为融合教育作出新的贡献。(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