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大自然中的海绵“科普馆”建成

打造集生态教育、休闲游憩为一体的伯渎河南岸滨水空间

  昨天上午,附近居民使用亲水运动器械锻炼、嬉水。

  本报讯 可以直观看到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的全过程,还能通过展示区水质互动展示装置,观察水质净化效果……2月19日,在伯渎河南岸,一个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海绵城市“科普馆”——伯渎河海绵展示区正式落成。该海绵展示区通过构建农田排水净化体系、生态湿地系统以及海绵展示设施,在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伯渎河水质的同时,还为市民打造了一个集生态教育、休闲游憩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现场看到,原本“藏起来”的海绵城市工程,在伯渎河海绵展示区被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展示区地面铺设了透水混凝土慢行步道和骑行线路,串联起了湿地观景台、科普展示区等功能节点;植物台地叠水湿地通过分层种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和立体净化水质工程;螺旋形海绵净化展示环以艺术化设计模拟自然水流路径,市民可以直观看到雨水从高处经植物、净水材料逐级过滤的过程。

  新吴区住建局建设管理处副处长顾晨竹介绍,伯渎河是无锡市境内重要河道,西连古运河,东至望虞河,具有保障区域水安全、净化水环境、提高水环境容量的重要作用。而紧挨着伯渎河南岸有25公顷农田,这些农田排水沟中的总磷、总氮、COD等指标超标,对伯渎河水质构成了威胁。伯渎河海绵展示区通过把面源污染的农田排水引入伯渎河畔的玻璃轻石过滤带,进行初步净化后,汇入一条像小溪的生态自然湿地。借助生态自然湿地内的植物根系、微生物以及土壤介质,再对引入的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进一步净化后的水,可循环用于植物台地叠水湿地和螺旋形海绵净化展示环,最终安全流入伯渎河。通过打造“源头拦截—过程净化—循环利用”的闭环,有效构建了伯渎河南岸生态绿地及农田排水体系。

  新吴区建管中心项目负责人韦磊介绍,伯渎河海绵展示区项目融合了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景观和水环境处理工程,充分兼顾生态功能与市民需求。今年,伯渎河海绵展示区还将与伯渎河东区以及伯渎河梅村段实现贯通。

  (刘丹 文/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