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座座新能源充电站、一家家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一处处共享治污“绿岛”、一条条固危废处置生产线映入眼帘……三年来,无锡投入279亿元建成了近200个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进一步补齐了生态治理的能力短板。昨天获悉,今年无锡还计划投资约70亿元,加快实施137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提升本质治污能力。
环境“基建”是美丽无锡建设的根基。在惠山,无锡西区燃气热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中亮相的一套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17亿千瓦时,极大提高了电力、热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宜兴,环科园氿街餐饮油烟治理“绿岛”项目建成后,VOCs排放量明显减少,助力“宜兴蓝”刷出新高度;在梁溪,藏在公园地下的北尖公园净水厂日处理规模达10万吨,大幅提升了城市北部片区污水处理收集能力;在江阴,飞灰填埋场四期新增了库容15万立方米的螯合飞灰填埋能力,大大降低危废对环境的危害;在新吴,位于大溪港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拥有物种观测、科普布展、宣教互动等功能,让市民游客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增强清洁能源供应到推动治水、治气提质增效,从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到提升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无锡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随着一批批“绿色基建”建成投运,我市清洁能源供应不足、污水管网老旧破损、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特别在危废利用处置方面,总体能力已高于危废产生总量,基本形成“以本市利用处置为主、跨市利用处置为辅”的危废利用处置格局。
不过业内人士坦言,我市的本质治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污水处理能力还存在缺口。目前,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速度明显放缓,其中江阴、宜兴作为“百强县”与实现全收集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现有污水厂运行负荷高、进水浓度低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污水厂处于满负荷、超负荷运行,“雨污一体”“厂网一体”“建管一体”的排水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治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历来是大头,去年就占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市生态环境局财审处人士介绍,今年无锡将继续加大污水治理项目投入,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据了解,2025年我市将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日,新改建市政污水管网32公里,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24.25万吨/日,新改建2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努力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双百全覆盖”。(陈菁菁、见习记者 杨璨)